2017央企进入“三化”年头 兼并重组仍是重头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G01版)
李锦认为,此前的重组大都是在“一带一路”、参与国际竞争的外部背景下开展的,比如南车北车重组;相较于以往,今年的重组则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结构调整的内部环境下进行的。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开始明显加快的央企重组步伐将会延续到明年,而且重组与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会更大,范围会更广。
需做好“加减乘除法”
据国务院国资委介绍,接下来央企重组整合的思路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瞄准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推进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中国国家实力的客观需要,重组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是助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推进重组。中央企业间产业重组合作整合是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优势互补,尽快突破瓶颈,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发挥协同效应提升效率推进重组。推进产品结构趋同、区域布局重叠、目标客户相同、同质化发展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减少重复投入,降低运营成本。
“明年央企数量会继续减少,明确地说,会减少到‘两位数’。”张喜武称。
在李东红看来,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到2016年的13年间,央企重组几乎贯穿始终,央企数量从196家到目前的102家,资产规模从6.9万亿元,到2015年的47.6万亿元。总体上来说,发展成效显著。但是,国有资本分布过散过宽,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质化发展等问题仍然是阻碍国企发展的痼疾。
“虽然数量下来了,效益也有所增长,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最终评判央企重组成败的标准。重组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应该尊重市场规律,要看央企运行的质量是不是更加优化了,是不是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了。”李东红称。
对于未来的央企重组思路,李锦表示,新一轮国企重组将会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同时扣住供给侧改革的主线,清理退出一批国企,加快处置低效无效资产,淘汰落后产能,进而实现中央企业瘦身健体、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国资委日前梳理出中央企业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
李锦认为,接下来央企的结构调整有望在处置“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方面采取更多措施,而兼并重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推进央企重组,对于解决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同质化发展等问题来说,意义重大。”李东红认为,接下来的央企重组,应该在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产业、产能过剩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拉入民营资本的力量提高效率以及除去改革的制度死角等方面,做好“加减乘除法”,进而达到“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