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 企业化运作打造商会界龙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杨照钦
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秘书处合影 |
成立于2003年的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经过十三个年头的精心打磨,坚持“五年打基础、五年求发展、五年创品牌”的战略思路,把异地商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商会界公认的全新时代的开拓者。
闽商传统
是做大商会的文化基础
资料显示,该商会目前拥有会员企业2万多家,下设10个地市区分会、12个行业分会、1个女企业家商会、4个专业委员会、3个俱乐部、1个党委、1个基金会和3家公司,吸纳30多家闽籍驻京区县商会作为团体会员单位。
相关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为如此规模的大商会当然不会是空中楼阁。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已经历第十三个年头,现任会长陈春玖接任时还不到50家会员,到2013年十年庆典时,会员发展到13600家,会员发展了300多倍,这个“北京福建商会速度”世界商会历史绝无仅有,其他诸多成就更是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商会普遍遭遇困惑的时代,他们的成功更加值得为商会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闽商是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唱遍大江南北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歌正是闽商经商的精神写照,这精神就像商会会员企业的血脉和细胞,成为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发展壮大的根基。
改革开放给中国商人一个绝好的机会,闽商更是以捷足先登之势,一时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代表。在北京的陈春玖、黄如论、韩国龙、许荣茂、杨孙西、黄其森、张宗真、王子华、王鑫、蓝春、林伟等大部分也是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的领导班子成员,他们身上浓郁的闽商文化为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的做大发挥着引领和骨干作用。
顶层布局
为做大商会确定方向
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前身是北京市福建在京企业协会,因首任会长因公调回福建,陈春玖被推到了会长的位置上,他一上任就提出来建设大商会概念。要知道,当时会员只有45个,就客观条件讲,这无疑不切实际,但是陈春玖以一个战略家的胸怀置顶了大商会方略,他提出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一定要为企业做公益。他认为,爱心不仅是一个组织应尽的义务,也是凝聚一个组织发展壮大的向心力。就这样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成立了商会慈善基金管理委员会,2010年正式获批为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公募),自基金会成立后,商会每年都要举办公益活动,救灾、救难、扶贫、济困,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基金会逐渐彰显商会会员企业精神价值认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商会的组织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得到了充分认可。
陈春玖提出的第二个目标,是要凝聚八闽大地九个地区的商会,一个都不能少。为此,商会首先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着重筹备和建立各地市分会和行业分会,陈春玖更是亲自登门拜访各个地市驻京办,得到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2009年,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找到北京市民政局,申请已经成立的各个分会更名为独立的地市级商会,北京福建企业商会也随之更名为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截至目前,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已成为北京市异地商会中唯一的省级总商会。
团队专业
是做大商会的执行保证
大商会目标的提出,只是一个战略目标和方向,但是确定了方向和目标,如何贯彻执行,这就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拿出规划和执行方案。秘书处根据会长大商会战略的提出,制定了“五年打基础、五年求发展、五年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详尽的《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制度汇编》,涵盖了商会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这套制度如今成了北京各个商会竞相学习的资料。
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武表示,秘书处在会长领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开拓进取,创造了四个第一,即一是北京市第一家升格成立总商会,也是目前北京市所有异地商会中唯一一家“总”商会;二是北京市第一家建立商会党委的商会;三是全国第一家由商会牵头成立公募基金会——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四是在北京市1700多家社团组织中评比得分第一,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成为北京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商会,为北京和福建两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先后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5A级商会”、“北京市社会组织示范基地”、“北京市社会组织系统先进集体”;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海西光彩事业行动突出贡献奖”、“支援闽西北灾区突出贡献奖”。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秘书处共八个部门,工作人员三十多人,培养了一批专业型商会秘书人才。执行副秘书长陈文育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具备了国际性大商会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十年,我们将与时俱进,巩固和发展大商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