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国际合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国际合作
 

2016年12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德经贸持续发展 在华德企认为机会多于挑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霂轶

王利博制图

近日,中国德国商会公布了《2016德国在华企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2015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到1630亿欧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中,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然而,中国德国商会人士也表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熟练技工的缺乏,仍是在华德企面临的两项最主要的挑战。但89%的受调查德企表示将会继续留在中国,因为留在中国的好处大过挑战。

“唇齿相依”的

中德经贸关系

今年六月份,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德两国签署了经贸、能源、第三方市场合作、创新、智能制造、教育、科技、农业、卫生等10多个领域20多份合作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市场合作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与中方的重要合作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深入发展,大规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了愈来愈多的市场机会。据《中国企业报》的系列采访发现,中国与西班牙、德国、法国等国家在第三方市场早有规划。

近年来,中德双向经贸投资日益密切,2015年,两国贸易额超过1600亿美元,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不容置疑,目前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市场稳定增长对德国更是意义重大,某种程度上,中德在经贸合作方面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德国经济顾问委员会11月2日向德国政府提交年度经济评估报告,预计2016年和2017年德国经济分别增长1.9%和1.3%。

报告认为,德国和欧元区经济情况持续好转,欧洲央行超宽松货币政策成为欧元区经济好转的关键因素,但欧元区经济仍存在较大结构性问题。

尽管德国经济在持续好转,但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仍是德国不能忽视的。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易旸此前曾表示“今后10年将是中德两国经贸、投资和企业协作关系的‘黄金10年’。”

中德合作项目

不断落地

由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等原因,中德在经济发展中有一定的互补性和相似性。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提出,“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不同,实体经济在德国经济总量中占据了重要比重,达到了23%;而中国也是如此,中国的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超过30%。”

柯慕贤此前在四川全球推介会上还表示:“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是中德战略创新伙伴关系的关键项目之一。” 中德两国已经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框架内进行了一系列合作,柯慕贤认为该合作还将不断扩大和深入。据了解,在四川落户的德国企业已达120多家,其中包括大众汽车、西门子、博世等世界500强企业。

2015年默克尔访华之后,两国政府牵头搭建了德中创新产业合作平台。这个平台以“联盟+基金+项目”的模式运作,把中德两国的商会和企业等纳入联盟。成都已经设立了中德平台基金,重点支持两国创新平台企业的技术转移。

中德在众多项目合作已有发展。据悉,中德大健康研究中心项目计划投资约5亿元。项目主要致力于引进欧洲的顶级医学医疗医药康养专家和高端医疗技术。项目选址位于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范围内,是中德合作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体现。同时,借助德国及欧洲的技术专家的相关专业经验及先进技术水平,结合新区、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的发展,该项目有助于推动区域干细胞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升新区高端生物医疗及研究水平。

此外,在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与上海国际汽车城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在成都开启分时租赁服务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根据规划,宝马将交付100辆纯电动BMWi3升级版,通过EVCARD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在成都投入运营。此次宝马和EVCARD在成都启动的分时租赁项目是中国西部首个高档电动出行汽车分享实践,由此将为成都居民以及商旅人士提供高端、环保的汽车分时租赁体验,也为推动电动汽车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创新思路。

德国还与部分中国热点城市进行了具体合作。截至目前,已有138家德资企业落户昆山,总投资达11亿美元,苏州市副市长、昆山市委书记姚林荣表示,“未来昆山将继续深化与德国在科技、经贸、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搭建中德投资并购领域的高端平台,助力中国资本对接德国技术。”

多数德企

仍看好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前驻德大使马灿荣之前表示,德国在华直接投资已达400多亿美元,在华企业超过8200家。近年来中国对德投资也迅速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了德国对华投资。目前中国在德企业已经超过了2000家。

而此次的《2016德国在华企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指出,89%的德国企业表示将会继续留在中国,并没有将投资转向其他国家的计划。多数受访德企认为,留在中国的好处大过挑战。

与此同时,德国在华企业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董事会主席赫尔曼(Lothar Hermann)介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熟练技工的缺乏,仍然是在华德企面临的两项最主要的挑战。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挑战则依次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困扰以及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这两项首次被列入今年的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95%的受访企业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压力。

柯慕贤表示,德国是中国工业化的重要伙伴,他相信,中德经贸合作还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前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