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企业,企盼政策发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 崔敏 汪晓东 王星平
受访人
赵艳军 中山市仁和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闫立群 北京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 林 河北蔚县宏宇剪纸有限公司董事长
姜 一 天津鱼坞泛娱乐文创社区创始人
观点1
赵艳军:
政策阶段扶持,企业放胆创新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有一些产业政策的支持,肯定是有好处的。因为企业创新会成功也会失败,很多失败风险都是由企业自己承担的,产业政策如果能及时介入就很重要。
过去多年来,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承担风险,造成中国家电制造产业相互抄袭、模仿现象特别严重。大家都去抄袭别人,自己不做创新、研发方面的投入。这种现象一方面与创新投入的成本有关,失败没人买单;另一方面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很多企业的创新成果容易被人模仿。很多企业想发展扩大规模,如果能有相关的产业政策扶持,很多企业就可以大胆去创新。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也不能对产业政策形成依赖性。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必须要有自我造血的机制,产业政策扶持和帮助只是阶段性的。
对于产业政策来说,除了物质层面的资金补贴奖励,还需要有精神层面的肯定和外部市场经营环境营造。对那些创新投入多,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等环节有特色的企业,政府要给予鼓励,哪怕只是一张荣誉证书,也可以转化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无形的动力。
企业故事
创新力让老品牌重新发光
赵艳军一手创立的中山市仁和电器有限公司(仁和电器),诞生于2015年3月,发展至今不过短短20个月,但是却成功激活了“长城”这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厨电老品牌。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赵艳军在去年取得了“长城”品牌在厨电行业的经营权。
虽然创业时间不长,但是因为家庭所拥有的家电经销背景,赵艳军很早就接触家电,并熟悉白电、黑电和厨电等多个品类。在工作之后他选择进入厨电行业,并一干就是10多年,并最终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赵艳军透露,自己的创业之路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企业不敢大胆地搞创业与创新。从某种程度来说,国家政策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虽然长城厨电还只是一家新企业,但是敢于在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方面大力建设,并寻找在中国厨电市场上的差异化优势。
都说“穷看厅堂 ,富看厨房”。近年来,在整个中国家电产业市场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跌的背景下,厨电市场却一枝独秀。市场营收规模开始从500亿级向1000亿级发起冲击。在赵艳军看来,厨电行业增长的最大动力,一是厨电消费品质化的提升,带来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二是烹饪需求变化带动的厨电品类增长,大量厨电新品类开始出现。
在赵艳军看来,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而长城厨电已经开启了一条“产品技术的微创新和市场营销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在产品上,不是直接去模仿,而是整合社会资源进行产品独立的微创新,将企业的产品研发思路与外部供应商的创新能力相融合,利用广东在中国制造产业链条中拥的有非常完善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创新条件,在油烟机、燃气机,甚至是热水器上不断推出有卖点的新品。
同时在营销上,长城厨电也受益于国家政策对电商的扶持,通过向电商巨头学习,不断缩短流通环节层次,让产品达到用户手中的环节减少。将传统代理商变为公司的营销中心和办事处,让线上与线下价格差减少,同时突出线下实体店的配送、服务、及时性等优势,从而率先在厨电行业探索O2O模式,真正让营销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对于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来说,需要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向企业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倾斜,要鼓励企业去创新、试错,不要总是停留在模仿别人的阶段。”赵艳军坦言,中国制造业要想出现更多的像格力、华为这样专注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要真正参与到全球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开启中国制造更美好的明天。
观点2
闫立群:
加强政策扶持,助小企业发展
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更需要产业政策的扶持。因为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而刚刚起步、正在成长的创业企业,对于办公场地、创业基金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目前,虽然国家有很多优惠产业政策,但许多资金、政策都是支持那些销售收入、利润达到一定规模以及经营比较顺利的企业,许多绿色通道也都是给缴税大户,像我们这样刚刚起步的小公司,能够享受到的产业政策还很少。所以,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会感到异常艰难,特别是从事基础材料研究的企业,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且项目研发周期较长,需要更强力度的产业政策扶持。
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在国内还有许多,他们肯定会遇到与我们相同或近似的经历,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帮助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产业政策。国内可以借鉴日本的产学研政策,虽然产学研三方在合作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主体仍然是企业。
所以,真正有用的产业政策,是根据该产业发展阶段,秉承科学的价值观,制定出一套适合整个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而并非为产业龙头定制开发产业政策。
企业故事
碳世纪科技力量走向世界
北京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碳世纪)是一家专业从事石墨烯宏量制备及其下游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伊始,技术团队在创始人闫立群的带领下,开始研究石墨烯的宏量制备和应用技术。2013年,创建了北京碳世纪,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认证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16个领域展开了23项应用技术的研发,初步形成可转化工业生产技术4项,已拥有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
在低端应用上,北京碳世纪的石墨烯润滑产品(碳威品牌系列)和石墨烯净化产品(烯净品牌系列)已经产品化;碳世纪的石墨烯光致电推动技术和石墨烯表面波探测技术,都是目前国际上前沿的科技。
回顾企业的创业史,可谓艰难曲折。北京碳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闫立群表示,“最初我们没有实验室、没有人员、没有资金。在产业政策申请上屡屡遭受失败。”
对北京碳世纪这样的创业型中小企业来说,产业政策支持至关重要。据记者梳理,近年来,石墨烯产业领域的政策利好不断,2012年工信部发布《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支持石墨烯新材料发展;2014年11月,我国发布的《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中提出,到2016年实现石墨烯的批量稳定生产和规模化应用;2015年11月20日,《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了将石墨烯打造为先导产业,并在2020年形成完善的石墨烯产业体系,实现石墨烯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等要求。
作为一家技术输出型平台,北京碳世纪最终目的是寻求下游应用,制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让石墨烯产业真正落地。据闫立群分析,即便是制备技术上持续进步的今天,石墨烯行业仍存在一大问题:只做材料,不做市场。研究方向远离市场应用,导致脱节。所以作为真正致力于单层碳原子材料生产的企业就是要把目标对准下游产业应用。
北京碳世纪把自身定位为单层碳原子材料生产平台,前期制备技术的研发是为后期与下游合作企业共同实现产业化生产,力争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实现合作。因为只有打通从技术到产业应用的道路,才能做到生产技术的解放,让未来的石墨烯材料不再是实验室里面目苍白的专利发明,有朝一日将成为消费者手中能够体会到的产品。而这些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扶持。
在闫立群看来,目前石墨烯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本炒作等行为造成行业混乱,正是需要政策的导向与扶持,以科学的价值观缔造一个能够让企业良性发展的产业环境,从而带动石墨烯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观点3
陈林:
政策精准发力,配套措施完善
作为河北省蔚县剪纸产业的龙头企业,河北蔚县宏宇剪纸有限公司在专业从事剪纸设计、生产、销售、收藏、保护、传承、展示展览等方面具有优势。从一家小小的剪纸经营门店,发展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剪纸体验产业链,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融资难、用地难、信息闭塞、投资失误、人才缺乏等,都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
当然,过多的产业政策也是不行的,一个成熟的体制应该依靠法治,而不应该制定过多的政策。适当的政策可以避免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重复投资。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经营发展是需要产业政策的,但是随着社会逐步发展和成熟,产业政策可以逐步减少。
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我认为,产业政策要精准明确,同时产业政策应该有时间界限和对企业的全覆盖,更重要的是应该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这样可以使企业精细准确地了解国家发展该产业的目的、目标、步骤、措施,企业根据国家政策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法、步骤,政策不精准,企业就无法正确决策;决策不正确,后果就很难预料;失去了政策的方向性、指导性,就失去了产业政策的意义。
企业故事
全产业链让剪纸梦想起飞
陈林开发河北蔚县剪纸产品、创立“剪纸侯”品牌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产业政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1998年,陈林在开发旅游商品的调研过程中接触到了蔚县剪纸,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让其感动。但由于没有产业政策作指导,不了解全国剪纸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迟迟找不到与市场的结合点,陈林的剪纸梦陷入迷惘中。
“蔚县剪纸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剪纸艺人呕心沥血代代相传,造就了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难道就让它慢慢地失传吗?”看着墙上悬挂的剪纸作品,陈林急上心头。
如何在没有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将剪纸工艺传承发展起来?这的确是个难题。“卖掉了自己的皮衣加工厂,向亲戚朋友和战友借钱,这是我当时唯一能做的事情。”陈林告诉记者,他投资50多万元,开发生产出了自己的剪纸卡书系列产品《中华龙剪纸画集》、《三国戏曲脸谱画集》及剪纸镜框、挂轴等产品,终于在2000年开办了第一家剪纸经营门店——汇渊旅游礼品行。
但摆在陈林面前的难题是,虽然产品开发生产出来了,店铺也开业了,然而剪纸市场并不乐观,陈林和他的剪纸公司面临没有经济效益的困境。
如何保护已经传承1000多年的剪纸艺术,让剪纸产品得到市场认可,承载民族文化产业,彰显当地文化特色,从而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陈林心中。他说,如果有一项国家政策来扶持和鼓励剪纸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2006年1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39号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蔚县剪纸也成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也给陈林创办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不仅‘剪纸侯’品牌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销售收入不断增长,而且注册资金500万元的蔚县宏宇剪纸公司也于2011年在蔚县成立。”陈林感叹。
再次让陈林感到兴奋的是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文化兴国战略,制定了促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一时期,陈林成立了蔚县剪纸传承展示演艺体验中心,以剪纸这一非物质遗产传承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剪纸体验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市场广泛认同。
“2015年,河北省太行山文化产业带项目给予‘剪纸侯’企业200万元的产业扶持发展补贴,使企业发展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陈林告诉记者,依托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新的文化产业政策让剪纸艺术与绘画、书法结合,先后又开发了诸多高端剪纸文化产品,使产品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这对于企业实际经营来说是个好的开端。
观点4
姜一:
政策是催化剂,企业靠竞争力
所谓产业政策,其目标一定是产业。因为产业本身牵扯的范围是方方面面,相对比较复杂,所以产业政策界定不是很简单。
在我的理解中,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二是补贴,三是绿色通道,四是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在具体经营生产过程中,非常需要产业政策,而且产业政策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说给企业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那就给企业提升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减轻了负担,省下来的钱可以投入到经营当中去。
产业政策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但是无法解决企业根本的生存问题。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要靠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靠自己的生命力。如果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这个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不能完全靠政策,政策只是催化剂。
不同产业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产业政策,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需求。
如果是放到鱼坞来说的话,因为入驻鱼坞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影视机构,所以这些企业在办理证件以及手续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是特别顺畅的地方,毕竟大多数政府部门对影视行业了解比较少。鱼坞目前最需要的是绿色通道,如果说在各种证件的办理上政府能提供绿色通道,我相信行业的发展会更加迅速。
企业故事
鱼坞如何几个月快速长成?
在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的企业。
天津鱼坞泛娱乐文创社区(简称鱼坞)自2016年8月1日正式入驻天津市滨海新区于家堡自贸区以来,泛娱乐文创产业集群逐步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以科技、影视传媒、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业态的产业聚集地。注册和注册中企业100家以上,其中入驻影视企业40家左右,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影视工业链条,入驻企业发展迅速。
天津鱼坞泛娱乐文创社区创始人姜一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么大的企业增量,实现各种资源的聚集,除了因为鱼坞自身基因,还在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姜一还说:“鱼坞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所发生的事,就是一个与产业政策紧密相连的故事,这个故事折射出产业政策对一个产业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众所周知,企业想要迅速发展,除了自身要有强大的生命力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对于一家刚成立不久的企业,各种外部力量的支持显得格外重要和有效。
在姜一看来,鱼坞从诞生至今,一直享受着政府各种产业扶持。“首先,在鱼坞成立初期,政府给我们提供了物理空间和办公家具,还帮助我们装修以及垫付能源费和物业费,这让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同时,政府还给我们提供了人才公寓以及一揽子的优惠政策,这让企业在入驻鱼坞时减少了很多顾虑。从政府扶持角度来说,鱼坞可以称为政府为文化企业建立的一个绿色窗口。”姜一说。
当然,产业政策的落地也是企业与政府互动的表现。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在搭建文化产业生态体系中引入鱼坞,鱼坞也迅速形成了完整的影视工业链条。这也让影视产业正在天津滨海新区以燎原之势在迅速发展。据了解,鱼坞现在所产生的税收已经能够覆盖政府对其的支持。如此看来,天津滨海新区在推行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实现了企业、平台和政府三方共赢的局面。
现在,鱼坞众创空间文创产业集群效应初现,化学反应明显,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已经形成鱼坞小生态。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鱼坞企业数量的快速增加,本身就是政府扶持产业,产业良性发展的表现。政府支持平台,平台惠及于产业,产业又因为政策的推进回馈于地方政府,形成一种正向的良性循环,鱼坞就是这个良性循环典型的案例。”姜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