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央企新势力·亮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央企新势力·亮点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一线:央企纪行2016

本报记者对部分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与运营重点项目采写概述(下)

来源:中国企业报  

读懂中冶的“大格局”

采访记者:蔡钱英 采访日期:8月23日

采访地点: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珠海横琴

采访对象: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郝勇兵、中国二十冶集团副总经理王振智等

采写稿件:《依托技术积淀 中冶集团领跑新兴产业》

(见9月23日本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全产业链地下管廊建设

2015年以来,中冶集团提出“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建设之路”的战略新定位,凭借着国内领先的专业技术和完善的业务布局优势,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建设综合管廊是新兴产业,其市场空间发展逐步加大有待挖掘,目前中冶集团在该领域占领约1/3的市场份额,与预期设定50%的目标尚有差距,但以单个央企服务全产业链角度而言,体量是最大的。

在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前,中冶集团综合管廊施工长度已累计达到119公里、单项最长里程33.4公里,被国家住建部及业内评价为:总里程第一,单项成绩第一。

珠海横琴是国内首个成系统的区域性综合管廊系统,管廊内布置有给水、电力(220KV电缆)、通信、冷凝水、有线电视等5种管线,并预留了中水、垃圾真空管线的布置空间。同时,横琴综合管廊配备有计算机网络、自控、视频监控和火灾报警四大系统,具有远程监控、智能监测(温控及有害气体监测)、自动排水、智能通风、消防等智能化管理设施,是目前国内集中市政管线专业最广、智能化控制最高的综合管廊系统。

针对各地政府推动综合管廊建设最为关注的建设成本的速度问题,中冶管廊以装配式综合管廊产品来解决,其中钢制波纹管综合管廊产品为国内首创,攻克了防渗、防腐、防火、高强度计算等技术难题,在行业中独占鳌头。

见证葛洲坝的绿色转身

采访记者:蔡钱英 采访日期:9月28日

采访地点:葛洲坝集团总部及葛洲坝中材洁新(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老河口分公司

采访对象:葛洲坝集团董事长聂凯、葛洲坝集团副总经理郭成洲、洁新科技公司总经理蔡正

采写稿件:《传统产业谱新篇 环保业务占鳌头》

(见10月18日本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从水务开始到固废处理的环保产业链

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从2013年开始即布局转型升级,在巩固原有传统业务和优势业务发展的基础上,调整结构,着力促进新兴业务和高端业务的发展,将环保摆在了突出位置,先后在水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污泥污土治理及固废垃圾处理等领域取得突破,环保业务初具规模。2014年上半年,葛洲坝集团确定将旗下四家子公司作为进军环保产业的主力阵容,四轮驱动,让节能环保业务增速前行。

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是葛洲坝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集团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的大坝粮仓”。葛洲坝水泥以“做水泥行业的环保领跑者”为愿景,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4年11月20日,葛洲坝水泥与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研究及应用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公司强强联合,成立了葛洲坝中材洁新(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快速推进利用水泥公司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项目。

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作为一种新的垃圾处理方式,技术日臻完善,节能环保效果显著,可以完全消除垃圾填埋和焚烧发电等传统垃圾处理方式造成的环境危害。

据悉,公司在制定转型环保战略规划后,以固废资源再生、污水污泥处理、水务为突破口,2015年实现环保营收65.60亿元,占全部收入比重7.97%,2017年规划目标提升至30%。

当环保成为企业的责任

采访记者:赵玲玲 采访日期:8月18日

采访地点: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及子公司

采访对象: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旭升等多个子公司负责人

采写稿件:《紧紧抓住四个关键 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见9月6日本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全面覆盖燃煤发电节能环保产业链业务

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行业内部的领先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始终将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与前沿技术创新作为驱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大唐环境实现了核心技术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的跨越,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以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在引进技术初期,便组织研发团队对生产工艺、原材料、催化剂配方及设计、产品及检测标准等核心技术展开国产化研究,经理论分析、实验积累及不断创新,公司不但在主要原材料及备品备件方面全面实现了国产化,打破了国外供应商的市场垄断,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而且根据我国煤质状况改进催化剂配方及设计方案,制造出更适合我国国情的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有效保证催化剂使用寿命及脱硝效率。在引进技术国产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此外,大唐环境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已经拥有脱硝、脱硫、除尘、催化剂等环保产业核心技术,且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大唐环境的技术创新已经由国外引进发展到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合作成立研发平台以及自主研发,并迅速转化科技成果,大幅度压缩了企业技术开发周期,为企业快速实现产业发展赢得了宝贵时机。

体会温暖而有能量的创新

采访记者:石岩 采访日期:9月6日

采访地点:中国石化新星公司

采访对象:中石化新星公司总经理张召平等相关负责人

采写稿件:《从中石化“雄县模式”看中国“地热”》

(见10月11日本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地热+”新能源推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中国石化已成为国内最大常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十三五”将再造20座无烟城。

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实践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把发展地热产业提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和推进,形成了多井集输、梯级换热、综合利用、尾水净化和采灌结合等地热资源开发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暖CDM方法学,实现了地热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石化地热产业已遍布全国16个省市区,地热供暖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占全国常规地热供暖的40%,年可替代标煤11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成功打造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雄县模式”。截至目前,雄县已建成供暖能力450万平方米,成为我国第一个“无烟城”,并以“雄县模式”为引领,已在河北省15个市(县)区发展地热供暖面积1500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地热开发将打造“20座无烟城”,实现新增供暖、制冷面积1亿平方米。

新星公司还积极开展利用包括江水、河水、湖水、水库水以及海水作为热泵冷热源,通过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直接抽取或者间接换热的方式,开发浅层地热项目,已建成咸阳中铁二十局医院、荆州四机厂等供暖制冷项目,从而将公司在地热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应用领域。

未来,新星公司将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技术进步,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地热能品牌优势,积极推进“地热+太阳能、风能、余热利用等新能源”集成高效开发,构建多元发展、清洁低碳、综合集成新能源体系,领跑国内地热产业,争当新能源开发领军企业。

因不断突破而变得伟大

采访记者:石岩 采访日期:8月24日

采访地点: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

采访对象:中石化镇海炼化总经理张玉明等相关负责人

采写稿件:《镇海炼化的“实干经”》

(见9月30日本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创新技术,建设智能化环保产业链

炼化行业能做出新兴产业,采访前有些不信。

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面对经济下滑趋势和低油价的叠加挑战,不但没有受到大环境波及反而利润大幅度上升。2015年镇海炼化实现利润108.11亿元,刷新了该公司于2013年创造的中国炼化企业71.3亿元利润的纪录,今年利润有望再创新高。

面对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升级的繁重任务,镇海炼化积极打造“实力、活力、魅力”镇海炼化,建设智能化、绿色生态炼化厂。

乙烯高盐污水回用装置是镇海炼化公众开放日的“景点”之一,经过处理的高盐污水口感清甜,公众品尝后无不称奇。乙烯高盐污水回用项目于2014年5月投用。装置采集世界上先进的“超滤膜过滤加反渗透膜过滤”工艺。超滤膜是一种孔径极小的滤膜,头发丝的直径约为超滤膜孔径的3000倍,当水通过超滤膜后,水中的胶体、细菌及大部分有机物都会被去除掉,水会变得非常清澈。反渗透膜过滤技术其孔径约为超滤膜的1/20,仅比水分子的直径略大,盐类、杂质都比膜孔径大而无法通过。镇海炼化还实施一系列技术创新,通过优化自清洗过滤系统,保证自清洗过滤器稳定,优化顺控和联锁,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先进的工艺和科学的管理,镇海炼化吨油新鲜水单耗0.289吨,吨油外排污水0.06吨,保持国际领先,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炼油工业废水“零排放”目标。

石化装备的创新密码

采访记者:石岩 采访日期:9月26日

采访地点: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

采访对象:泉州石化总经理张强等相关负责人

采访稿件:《中化泉州:看“第四桶油”如何“练成”》

(见10月25日本报)

战略性新兴产业模式:打通产业链,推动高端能源装备国产化

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是中国中化集团独资子公司,在炼化行业供应过剩的大环境下,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算是一个新面孔,被称作“第四桶油”。这个以出口为主的新进者在2014年开始试运营后,便迅猛崛起。其背后,是用高端装备“武装”自己的强支撑和硬保障。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仅在于研发,更在于产业化应用。中化泉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能用国产装备绝不进口”原则,这有力地推动了高端能源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国产化进程。

但在执行中却并非易事,需要满足安全环保、能耗水平、产品质量、工艺路线等七个方面要求,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渣油加氢4M150新氢压缩机是中化泉州石化的关键装备,该设备国内尚无满足要求的产品,国外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能够生产。中化泉州石化经过反复调研、详细论证,决定与国内石化装备龙头企业联合攻关,立项生产国内首台4M150新氢压缩机。4M150新氢压缩机项目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中被一致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高端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0%。

中化集团发挥央企国家队作用,在与装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中提升了自身的工艺水平,有力地推动了高端装备国产化的进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