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7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7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志平《经营方略》: 整合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论

来源:中国企业报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是任务之首。

去产能,关键需要新动能。什么是新动能,新动能如何化解产能过剩,新动能能否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被称为“中国的稻盛和夫”的宋志平在他的新著《经营方略》(中信出版集团出版,2016年8月第1版)中作了回答:“实践证明,整合优化是过剩行业和企业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通过实践这一模式,中国建材集团迅速成长壮大。”有位哈佛大学的学者把“整合优化”的成长方式命名为“Growth in China”(中国式成长)。宋志平还说,“这一模式,或许可以复制到其他过剩行业。”

“整合优化”,其实,就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新理念、新动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理论的一大创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整合,即以联合重组、资源整合的方式,解决行业集中度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减少增量、优化存量,重塑竞争有序、健康运行的行业生态;优化,即通过技术、管理、商业模式、机制的创新,持续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实力。

“整合优化”在《经营方略》中时常被称为“联合重组”。但宋志平所说的联合重组,与西方大力推进的企业并购截然不同,而是赋予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第一,联合重组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包容、合作、共赢思想”;第二,联合重组的出发点是解决系统性问题,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联合重组不仅是厂房、土地、矿山等物的联合,更重要的是人的联合;第四,联合重组是文化的整合。所以,宋志平把他的联合重组称之为“整合优化”,体现了“宋志平模式”的特色。

宋志平的“整合优化”理论来自于他的企业实践。2006年,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之后,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徐州海螺;2007年,通过西湖之畔“汪庄会谈”,顺利联合浙江四大巨头,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南方水泥;2009年,挥师北上,组建北方水泥;2011年,成立西南水泥。短短几年,中国建材先后重组上千家水泥企业,水泥产能达到4.5亿吨,一跃成为“全球水泥大王”。水泥行业集中度从2008年的16%增至2016年初的53%左右,重组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整个水泥行业步入转型升级的新轨道。

“重组模式可以复制”。在任国药集团董事长期间,宋志平把中国建材集团的联合重组模式复制过去,先后完成了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四合一”的重组;建立了覆盖全国近200个地级以上城市、14万家行业客户、三级医院覆盖达95%的全国医药物流分销配送网络;营业额从400多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000多亿元,从一家单一的批发商变成了一家产学研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企业。2013年,国药集团继中国建材集团之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成为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医药企业。

宋志平说,《经营方略》这部书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而提炼出来的。其中,正是通过大规模而不同行业联合重组的实践,宋志平提出了“整合优化”的重要概念,并在联合重组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完善、系统,成为他《经营方略》中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合优化”要坚持区域战略选择原则、企业选择原则、竞业禁止原则、专业化操作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五项基本原则”;同时,实施合理布局、以销定产和管理整合的“三部曲”。宋志平强调,“收人先收心”。为此,要打开三扇大门:信任之门、机制之门和感情之门;要有三重境界:“利己—利他—互利”;要秉持“合作共赢、与人分利”的思想;不能“包打天下”,而是“三分天下”。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待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的“三宽”文化吸引加盟者进人,用“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的“三力”文化使大家加盟之后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成为协调一致的团队。

宋志平特别强调大企业在行业整合优化中的作用。十八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是谁在调节市场、充当这只“看不见的手”?宋志平认为,是“大企业”。 (下转G03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