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5版:西吉·专题纵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5版            西吉·专题纵论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

三方面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指出,工商联开展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很好,要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从全国情况看,“万企帮万村”行动已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响应,广泛参与。据调查,全国已有1万多家民营企业与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二是深入调研,对接方案。已经结对的近万家企业都派出调研组,深入农村进行全面调研,多数企业拿出了行动方案。三是立说立行,效果初显。全国政协常委卢志强、许家印所统领的泛海国际、恒大集团已率先行动,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在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扶贫资源整合不力。有些地方没有把“万企帮万村”行动纳入党委政府整体脱贫计划,仅靠工商联一家推动,扶贫资源难以整合到位。二是资金使用效益较低。有些地方不能统筹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和企业捐赠资金,零打碎敲、芝麻撒盐,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支持政策尚不配套。有些地方鼓励企业参与扶贫的口号较多,支持企业落实扶贫项目的措施较少,并且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对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较小,扶贫能力和预期受到制约。

要全面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还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聚焦扶贫重点,在教育、产业、健康推进力度上下功夫;第二,整合扶贫资源,在人力、财力、物力使用效率上下功夫;第三,完善扶贫政策,在管用、配套、落实尽快到位上下功夫。

教育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计。常言道,扶贫先扶智,只有把贫困地区的教育搞上去,农民的素质才能提高,三农发展才能持续。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固本之举。当前的产业扶贫应着力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鼓励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并拉长产业链条,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二是要探索村集体、家庭入股方式,建立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家庭的利益联结和运行机制,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开发收益,构建实现双赢并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机制。三是要做好企业同贫困村的精准对接,既要发挥企业优势,又要符合村里实际和农户需求。特别要注重扶贫项目科学论证,弄清每一个贫困户的特点,因户因人精准选择帮扶措施,实现企业和贫困户的有效对接。

健康扶贫是实现脱贫的保障之策。从现实情况看,脱贫靠健康,只有把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搞上去,农民健康才有保障,脱贫致富才有力量。国务院扶贫办资料显示,全国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返贫的占42%,这一情况在贫困人口居多的地区更为明显。

在扶贫政策方面,政策管用是基础,政策配套是保障,政策落实是关键,只有把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发挥政策的威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本文摘编自作者在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企业扶贫(西吉)峰会的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