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开发区: 科技创新引领循环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甘国治
作为中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称“泰达”)一直以来都坚持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统筹发展,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数据显示,近年来泰达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8%左右,万元GDP能耗、水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均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为天津市GDP贡献超过1/6,同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污染排放份额不足1/60。单位产值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节能环保指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多赢局面,形成了有亮点有特色的“泰达循环经济建设模式”。
9大主导产业助力绿色发展
泰达位于天津市东60公里,紧邻塘沽区。总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作为滨海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一大亮点,泰达在建区之初,就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大项目引领,小巨人推动”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现代服务业9大主导产业。
同时,各主导产业产能进一步释放,顺利实施了三星电子、长城汽车二期、森精机、大众变速箱、艾达等一批高水平、高效益的大项目。电子行业产值突破2000亿大关,手机产量近1亿部。汽车产业产品类别和产能双提升,新皇冠、新威驰、新长城下线,汽车整车产量首次突破80万辆。石化行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继电子、汽车之后第三个千亿级产业。区内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到24个,原有优势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一批新的高端产品成为重要增长点,形成了既有大树又有森林,既有链条又有集群的良好局面。
“这9大支柱产业中,由于外资及合资企业众多,行业类型、规模、管理模式、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在推进相关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泰达相关人士对记者透露。具体表现,一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主要围绕支柱行业的核心企业,如丰田汽车, 康师傅食品、诺维信生物医药等。而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由于废物及副产品交换的信息不对称、不通畅,很少自发地构建产业共生的合作关系。二是回收体系不完善,循环经济补链企业由于规范化地处理处置废弃物,成本较高,竞争优势不强,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三是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分类管理不佳,多是委托物业公司清运填埋,一方面增加了废物填埋量,另一方面使得许多有价值的废弃物不能被规模化的综合利用。
泰达相关人士表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共生网络是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和难点。泰达将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经验与模式,探索实施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建设项目,搭建区域产业共生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园区企业间的废物交换、构建产业共生关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企业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从而达到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
科技创新引领循环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循环经济也不例外。有专家称,科技创新在整个循环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泰达为完善创新体系,通过建设一批新的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及秉承集团化、链条化、基地化的招商策略,迅速聚集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超过5500家,其中科技“小巨人”超过4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家,创新产业链网逐步形成。
针对众多中小型企业,通过建立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平台,解决企业之间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企业之间开展产品及副产品交易,推进先进科技的应用与实践,有效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截至目前已有区内248家中小型企业加入区域产业共生网络平台,完成99组副产品交换对接,实现减少约98.1万吨废物填埋量,增加收入1.58亿元。
同时,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循环经济网络,一方面促进了科技型企业的快速成长,例如天津津膜科技有限公司的膜技术在区域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中得到很好应用及推广,其在2014年成功上市;另一方面节能环保的科技型企业也成为区域循环经济网络建设的支撑,例如天津裕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污泥资源化技术,建立区域工业及市政污泥处理处置中心,实现全部污泥资源化利用;再如亿昇(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磁悬浮技术在工业污水及废气处理工艺中应用,提升了区域能效水平,减少了污水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