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循环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循环经济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创新发力 加速循环经济“雪中送炭”进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季辰

雾霾锁城,早已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情,需要各界行动起来关注环保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夏青讲道,循环经济在过去一直扮演着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发挥雪中送炭的魅力,切实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呢?“我想在未来5—20年中,科技创新可以让循环经济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

循环经济发展

关键在企业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这就是给予循环经济雪中送炭的机会。但未来绿色循环生产力在哪里呢?夏青认为,未来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之路,还将寄托于中小企业和体制机制优化后的大企业。

陕西鑫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坐落于西安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它的优势在于为客户提供定制型节能、环保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水处理、气处理、生活垃圾治理EPC业务、土壤修复、污泥处置、海绵城市建设等环境综合治理业务,为用户提供了许多全方位的环境综合治理解决方案。

为提升专业水平,鑫能与科研院所合作,实现技术创新。据了解,鑫能的设计合作单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中联西北设计研究院等。鑫能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制出的专门针对重金属土壤污染的修复剂,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并且研究发现,德国杨树、紫穗槐、曼陀罗、三叶鬼针草等在植物修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鑫能根据多年来电厂脱硝、除尘、脱硫设计及项目管理经验,形成并掌握了多种有效湿法脱硫技术和SCR脱硝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了两条超低排放控制技术路线。

在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建筑垃圾、渗滤液处理等最前沿的技术方面,鑫能针对秸秆、畜禽粪便、农村厨余垃圾等农业废弃物采用自主研发技术,通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进行发电热电联产,也可以提纯CNG用于车用燃气。

实践证明,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而科技创新将加快这一变革进程。

互联网+循环经济

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各个领域,如何通过互联网推动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引起社会关注。事实上,如果从循环经济“3R”的角度来观察目前的生产生活,这一改变已经有所显现。

源头减量要求企业减少资源消耗,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认为,国家发展共享和分享经济,要创新消费理念,延长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运用“互联网+”。以互联网约车为例,过去只有出租车、公交车能帮助人们降低私家车的使用率,如今分享经济使更多私家车、商务车加入其中,通过更灵活的收费体系降低城市出租车数量的压力,“顺风车”的出现更是使车辆使用率大大提升,污染排放也得到有效控制。

重新利用主要应对结构复杂、回收成本比较高的废弃物。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主任齐建国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旧的产品或者零部件经过简单的修复、再制造后重新利用可大大节约成本。目前在互联网,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到相关网站淘到心仪的二手电子产品,延长这些产品的使用寿命。

3R中的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环节使单一商品使用率的提升,向生产商提出了新要求:产品的研发、设计过程应该考虑到产品周期,而使用更耐用的材料。北上广等大城市出现的公共自行车,不仅只需手机扫一扫,在线支付押金就可骑走,更重要的是车辆采用全铝车身、防爆轮胎、轴传动等,高科技手段集于一体,使其坚固耐用,降低了维护成本,延长了产品使用周期。

三产融合已成为互联网+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很多回收平台也是销售平台,同时也是分享平台,而产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者责任制方面,也不再仅负责经济责任,未来它们将承担物理责任。齐建国分析指出,通过“互联网+”,未来的生产企业在产品材料信息公开方面,要细致到螺丝,包括原材料、结构、毒害性等,这样下游的回收企业才更有针对性。一些负责任的大企业还将实现对产品的追踪,当产品需要回收时,实现生产、服务、回收一体化。但这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可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那么他们就需要向“生产者组织”提交费用,购买专业企业的服务,而这都需要“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未来这将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