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资本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东金融独立背后: 或变身京东系“蚂蚁金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敏

王利博制图

11月15日,京东集团公布了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同时披露,京东集团旗下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京东金融将被剥离,京东集团计划出让京东金融的全部股份。此消息一出引起业内诸多猜测。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东金融与京东的电商业务剥离,有可能是效仿阿里巴巴,打造京东系的“蚂蚁金服”。

或模仿阿里蚂蚁金服

据京东财报显示:京东第三季度营收为人民币607.26亿元(约合91.06亿美元),同比增长38%;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GAAP),净亏损为人民币8.08亿元(约合1.2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净亏损人民币5.35亿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剥离京东金融是为京东集团美化报表。因为数据显示京东金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2015年前三季度净亏损达6.77亿元,多次拖累京东集团的净利润。

对此,京东集团相关发言人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重组的主要目的是将京东金融转型为只有中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企业,以便在中国开展某些需要政府许可的金融服务业务。

业内人士分析,京东集团此番出售股份,目的是拆除母公司VIE架构,实现纯内资身份,借此实现在国内谋求各类金融业务许可的便利。而VIE架构,在国内被称为“协议控制”,是指境外的上市实体通过协议而不是拥有股权的方式来控制境内的业务实体。这一架构可以绕过国家在部分特殊领域对外资的限制,在互联网上市企业中十分常见。京东的此番做法与当年阿里巴巴极为相似,同是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蚂蚁金服就是这样在2014年10月从阿里巴巴集团剥离出来的。

欧阳日辉分析,阿里上市前将金融板块分拆出来实现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也成就了今天的蚂蚁金服。京东和京东金融的设计可能是模仿阿里将金融业务分拆出来,方便以后更多的资本运作。

刘强东的金融梦想

离开了“母体”的京东金融让业界很担忧。

有业内人士表示,依靠京东集团得天独厚的利好条件、海量的流量和活跃用户、电商体系的风控优势、京东集团的品牌及资源优势,京东金融较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增速更快,获客更容易。

相关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截至2016年9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用户数保持高速增长,达1.987亿,同比增长57%。

对此,京东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有自己的考量。他曾表示,“京东就做三件业务,电商、金融、技术。这三个业务本身都有非常强的关联性。我们所有投资都围绕这三块来做。三块业务中,电商业务已经盈利了,金融业务已经能看到巨大的前景,也独立融资了。”

目前,京东金融业务已遍布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支付、保险、证券七大领域,已经拥有包括支付、小贷、基金销售支付、保险经纪、保理等牌照。“这10年的时间,我错过的就是支付,京东的支付没有变成老百姓用得最多的支付工具。”刘强东表示。

上市时机还不成熟

有消息人士称,京东金融被剥离出来肯定是为上市铺路的,不过从发展阶段来看,京东金融上市的时机还不成熟,很多业务还处于高速扩张阶段,过早单独成为公众公司,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

“京东金融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夯实业务基础,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护城河。”京东金融内部人士称。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京东金融重组后,仍将与京东集团是长期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刘强东预计将参与此次交易,按照和其他待确定第三方投资人一致的市场公允价格购入京东金融少数股份,而其他参与交易的投资者预计会认购更高份额的股份。

具体而言,京东集团将从购买京东金融股份的投资人处,获得市场公允的现金对价,并在京东金融未来实现累积税前盈利后,获得京东金融税前利润的40%。如果中国相关监管法规许可,京东集团有权将其在京东金融的权利,转换为京东金融40%的股权。

京东集团相关发言人称,京东金融未来可能寻求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计划,尚在讨论重组计划可能性阶段。

“不管是否上市,但不可否认京东金融被剥离出来更方便融资和估值,这也是很多企业提高估值的方法。”欧阳日辉分析,分拆出来后,无论是京东金融后续融资,还是上市IPO,将会有更大的融资效应。

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宣布获得来自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投资,融资金额达66.5亿人民币。

京东集团在2015年第四季度财报公告中透露,京东金融66.5亿元人民币融资交易于2016年3月1日完成,京东金融估值466.5亿元,上述融资后京东集团仍控制京东金融多数股权。而此次重组如果落地,京东集团将只控制京东金融40%的股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