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企业扶贫·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企业扶贫·调查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扶贫之策:改变生产方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钟文

老刘是湖北西部一个山乡的普通农民,贫穷曾经是他生活的噩梦。贫瘠的山地种植是他一辈子抬不了头的繁重劳作。5年前,一家武汉的企业来到村庄,指导他培育各种蘑菇,并且还实现了对这些蘑菇的全面收购。现在他所在的整个乡已经快成蘑菇乡了,笑意洋溢在无数个“老刘”的脸上。

目前这家企业已在新三板上市,而老刘则已成为这个企业产业链中的一个小小的元素。

一业带动

湖南省扶贫开发协会副秘书长刘明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精准发展支柱产业是精准扶贫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认为,湖南的做法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扶贫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由原来仅靠外部“输血”变为自身“造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加工、乡村游、劳务经济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五大支柱产业。

发展一个产业,就能让一个区域脱贫。这其中,旅游业成为一个典型的范例。

10月底的一天,王雪磊如往常一样,笑盈盈地迎接一批从大连来的客人。用她的话说,是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改变了她的命运。王雪磊是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平林村人,虽然16岁就外出打工,却没给她带来多少收入。2012年,听说家乡的旅游发展红火,她毅然辞职回家从事旅游业。

王雪磊的故事在广西省河池地区并不少见。以仁寿文化源景区为例,该景区自2010年开始建设,今年已接待游客26万人次左右。景区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周边相关产业又增加了村民收入、促进实现脱贫。据介绍,今年通过景区带动,该村多人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部分贫困户已经实现了脱贫。

除了旅游,其他产业也在带动着扶贫发展。

在江西省资溪县,面包已经成为这个山区县的代名词。资料显示,该县在外经营或者参与面包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3,8000多家面包店遍布全国各地,年产值达到50亿元,极大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脱贫。

有“面包大王”美誉的“全国创业之星”徐全龙在当地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亿元建起了占地6万平方米的面包大厦、培训学校、面包文化园,每年为面包产业培训专业人才5000余人,先后培训学员4万人,成为享誉全国的面包人才培训基地。

在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大米峪村,中乔大三农事业股份公司利用300亩山坡地种植富硒谷子,为村民免费提供富硒谷种、技术和富硒肥,待谷子成熟后,又以高于市场价10%全部回收,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2600元。中乔大三农还帮助扩大原有散养鸡场养殖规模,免费提供富硒饲料,并以高于市场50%的价格全部回收富硒鸡蛋。此项收入全部用于贫困户增收,全村103个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00元。这种高效的生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当地富硒产业循环了起来。

帮建平台

“精准扶贫产业是关键。”这对中国人寿财险河北省分公司驻阳原县大田洼乡东谷它村工作组组长郑龙明来说很有体会。他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以往他们公司做一些扶贫工作时,像帮助贫苦户购买一些农机农具设备,效果并不是很好,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必须要通过产业发展引领这些贫困户脱贫致富。例如他们今年给村里投资建设的发电项目,就能以持续获得利润的产业扶贫效果切实扶贫。

上述扶贫工作组组员陈晓征告诉记者,在企业主导的产业扶贫中,企业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农村地区就要尽量发展养殖、观光、旅游等项目。例如他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的养驴场,就是通过对当地市场详细考察后实施的。通过上述两项措施,东谷它村63户、200余人都将实现脱贫。

同样是企业引导的产业扶贫,河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驻易县裴山镇西白涧村扶贫工作组成员刘金涛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们目前考虑的还是“造血”与“输血”相结合的办法。他们把贫困人口组织起来,计划总流转1150亩土地,建设金银花、枸杞等种植园项目,目前一期已经流转土地500亩,明年就可以采摘增收,二期流转土地650亩。他说,项目实施后每亩可达2100元收入。

事实上,公司+合作社(农户)已经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的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将扶贫融入了从养殖到加工再到商贸的一体化产业链条。

作为较早就系统进行扶贫工作的正邦集团,2010年就成立了正邦集团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在地点选择上重点考虑老区。到现在为止,已先后投资40多亿元,在井冈山、沂蒙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和连片特困区50多个县创办了67个农牧企业;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发展能够更好带动农户发展的养殖、种植、加工、物流等产业。至今已经形成生猪养殖、油茶生产、香樟生产、食品加工、水稻生产、物流联运等6个产业链,上中下游共计联系有上百万户农户。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