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0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0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铸造九曲黄河精品工程

“永宁黄河公路大桥项目”荣获“2016年度公路工程优秀工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白剑锋 周兴颖 李建国

左一项目经理安德柱、左二项目总工白剑锋

宁夏永宁黄河公路大桥是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投资的第一个大型BOT建设项目,也是宁夏有史以来首座跨越黄河的大型地标式景点建筑,线路全长5.6km,其中桥梁长度3.743km,按双向6车道设计,桥宽33.5m,设计时速80km/h。项目投资大、技术难点多、施工工期紧、安全风险高构成了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深桩、大跨、高墩、水急、大体积承台、斜拉索、50mT梁制运架是项目施工的重难点;汛期防冲刷、凌期防冰凌,水中钢栈桥、钻孔平台、钢板桩围堰施工、防冲刷措施,索塔、主梁高空作业,50mT梁制运架是项目安全管控重点。

面对新颖奇特的设计方案,复杂多样的施工工艺,紧张的施工周期和恶劣的施工环境,项目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方面从设计方案优化入手,对设计方案提出优化建议。

一是调整桥梁走向,减少水中墩施工,降低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永宁黄河公路大桥项目原初设方案跨黄河主河道水中墩有8个,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措施费用投入大,不利于施工和成本控制。为此,项目部提出对桥梁走向进行优化调整,以减少水中墩施工。经过与地方政府,黄河管理委员会、设计单位多次沟通和实地勘测,最终实现了方案优化,调整后的线路跨黄河主河道水中墩仅有主桥3个桥墩,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成本,在缩减部分投资的同时,因施工成本降低,施工收益不减反增,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二是抬高承台标高,降低承台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根据黄委会要求,施工必须满足通行要求,原设计水中主桥承台顶面位于水面以下9.472米。为便于施工,降低安全风险,减少措施费投入,经反复计算分析,最终将承台整体提升4.497米,为赶在汛期来临之前完成承台施工,确保施工安全争取了时间。

三是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工艺,解决施工难题,节约投资成本。针对项目初设桩径大、桩基长的特点,项目部寻求新工艺,经过反复调研和实验论证,采用桩底注浆法施工,增加桩基承载力,缩短桩基长度和减小桩径。原主桥桩基桩径2.5米,后调整为桩径2.2米,副桥、引桥也相应调整,桩基整体长度降低20%,既解决了主桥大直径桩基钻机选型的困难,又节约了投资成本。

四是优化大临布置。初设建议河东、河西引桥共设2个梁场,每个梁场单设拌合站,经过多次现场实地勘查和经济元素分析,对主拌合站进行扩能,取消梁场的拌合站,混凝土集中拌合,并根据河东征地困难的现状,只在河西设置1个梁场,增加主栈桥的承载能力,确保200t预制T梁正常通过,减少临时占地。

另一方面,组织精干力量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一是坚持善于借脑、不断积累和总结。在大桥建设过程中,项目部不但和两所铁道学院合作进行科研创新,同时避免设计、计算方面的弱项,聘请有计算能力的专家进行复核验算,多方面聘请专家,对重难点项目进行论证和评审,最终实现了大桥的安全、优质完成。

二是想干结合、勇于创新。在桩基施工设备选型时,根据地勘资料分析,施工区域砂层呈单粒状结构,自稳性差,钻进过程中及成孔后易发生坍塌、缩径现象;设计院推荐桩基施工采用气举反循环钻进工艺,针对工程施工特点,经过对气举反循环、旋挖钻机性能进行对比,最终选择采用旋挖钻机组织施工。

三是以时间为轴线,以问题为导向,逐步解决施工难题。主墩桩基均位于河道中,地质情况以粉细砂为主。采用旋挖钻机施工,容易发生呼吸效应,对泥浆护壁的要求高,大直径深水桩基护壁泥浆攻关组,针对不同膨润土的土源、不同水源、不同配比进行泥浆性能对比试验,比选出了最优的泥浆施工配合比,配制出的泥浆能使悬浮的细砂36小时不沉淀,主墩104根大直径桩基施工完成后经第三方检测均为I类桩。

第三方面重视人才培养,弘扬团队精神,实现“培养鹰一样的个人,打造雁一样的团队”。在项目开始,通过公司专家协助梳理整个大桥施工工艺,形成3D动画模型,全员组织学习,并多方面搜集相关视频、文字资料,让一线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熟悉整个项目施工工艺。

科技成果方面,2篇论文获集团公司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论文获集团公司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工法获集团公司工法二等奖,1项工法获公路工程优秀工法;专利获得方面,“一种桥梁抗震中的防屈曲约束支撑构件”技术、“一种预应力锚固端封浆密封器”技术和“前支点挂篮监测系统”技术等三项技术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另外,还有“一种大体积盖梁自动调节高程支架”技术、“一种冬季施工悬臂保温暖棚”技术、“一种智能泥浆循环系统”技术等三项技术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受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