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产业公司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乐视困局背后: 互联网巨头无边界扩张挑战凸显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王利博制图

互联网巨头的无边界扩张让这一行业看到了很多新的机会,也遭遇了新的瓶颈。日前,因为手机拖欠上游供应商数十亿元货款的消息,引爆了外界对于乐视最近几年来快速扩张的质疑。

从三年前颠覆电视开始,乐视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多元化、非关联性狂奔式扩张,从与内容视频相关的电视机,进入手机,以及体育、影业,甚至新能源汽车。更为重要的是,三年来除电视机业务落地,并有望快速盈利外,乐视其他业务均处在“烧钱扩张”阶段。

不只是乐视,不少互联网巨头均在上演资本驱动下的无边界扩张。乐视如今的困局,是否会在其他互联网企业上演?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扩张和发展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乐视困局的AB面

资金链紧张,手机业务拖累上游供应商货款,只是引爆这一轮乐视危机的导火索。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外界对于乐视最大的担忧是,“短短几年摊子铺的太大,烧了那么多钱,没有一项是赚钱的。除了电视业务外,很多业务根本看不到赚钱的前景在哪里。同时人事臃肿、大公司病凸显。整个乐视最高峰时拥有80多个VP(副总裁),以贾老板过往的创业经历,根本没有驾驭这么多人力和财力的经验”。

以视频网站、版权分发起家的乐视,于2013年突然加速先是进军智能电视领域并推出“内容+应用+平台+硬件”生态模式。随后,乐视生态版图呈现急速奔跑势头,在短短一年多时间进入手机、体育、汽车、金融等领域,最终形成七大子生态。

一位接近乐视的知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在乐视七大子生态中,除了基于大屏生态的乐视超级电视有望于2017年实现扭亏为盈,其他业务一直处在烧钱状态之中。例如相比小米、华为、OPPO这些都是赚钱同行业竞争者,收购酷派急于想做大的乐视手机业务依靠烧钱策略很难支撑其继续走下去。乐视汽车则更是如此,到底什么时候能有产出连老板贾跃亭都不知道,只是认为这肯定有机会,就进去了。”

来自资本市场的担忧最为直接:自贾跃亭内部公开信公布之后,上周乐视网近四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超15%,市值蒸发128亿元。来自外界的不完全统计,乐视仅在过去六年来对外投资就已经高达700多亿元,从入股TCL多媒体、收购酷派、收购美国彩电商Vizio,到购买体育赛事版权,冠名国安、投资彩票公司,投资易到用车,进军房地产,筹建保险公司,发起并购基金等等,仅汽车一个板块两年就投资超百亿。

然而这一系列的大手笔投入,在乐视生态体系“硬件亏损,会员收费”模式下,虽然给乐视带来了营业规模增长,同时也导致了经营利润的亏损,由此这也引发了外界对于乐视投资驱动扩张模式的担忧。更大隐患还在于,乐视急速扩张下的公司人员规模从6000多人一度增长到1.6万多人,其中仅今年一年就新增超过5000人,而由于整个公司处在急速奔跑扩张背景下,忽视对于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架构优化,七大产业各自为政,缺乏资源协同与整合发展。

“我们可能死在成功的路上。这考验的是我们的资金能力、组织能力。我们每隔2到3年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因为我们总是在做挑战自己的极限的事情。”贾跃亭虽然如此说,但是却公开表示乐视已有七大子生态,未来一段时间将不再烧钱布局新的子生态,转向深耕已有业务,做深做透现有市场。

如果说,持续的大手笔投资导致的资金链紧张,且迟迟未能产生回报和收益,是这一轮乐视困局的A面,那么公司规模急速扩张,带来的人员激增,缺乏有效的组织精细化管理和团队协同力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凝聚,让乐视更多是中高层的个人单打独斗,并没有真正引爆团队协同作战力,则是乐视困局的B面。

三大边界

影响互联网企业扩张

纵观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乐视并非无边界扩张的“第一人”。最近10多年以来,包括阿里、百度、腾讯,以及360、小米、暴风等一大批老将新兵,均在谋求在不同领域的全面扩张。唯独乐视所面临的质疑和争议最多,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2011年时任金山软件董事长的雷军,创业成立小米公司并进入智能手机行业。短短几年时间小米的业务版图实现了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电视、互联网盒子、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动平衡车、无人机,以及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饭煲等多个领域的全线扩张。

过去两年半时间,小米共投资了55家创业公司。这始于2013年下半年的小米生态计划,根据雷军的说法则是在5年内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复制小米手机模式。不过随着去年小米手机销量陷入一轮下跌通道,以及小米新布局的智能电视、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产品市场迟迟未能引爆,则引发外界对于小米神话的反思。对此雷军也公开承认,“当产品终于可以大规模供应,之后就发现遇到天花板,产品供应不成问题,但渠道问题出来了。”

这背后正是在于,作为以粉丝经济起家的小米成功完成了线上电商平台的建设并掘得第一桶金后,进入了大企业全平台发展新轨道,电商平台的基因让小米忽视在线下实体店等多渠道布局。同样的问题也曾出现在腾讯身上,以QQ即时通讯起家并成功借助社交完成游戏等娱乐业务布局后,虽然也曾大手笔进军电商领域建立拍拍和易迅两大网购平台,却只能将电商业务全部卖给京东,转而成为京东投资者。

已经成为全球电商巨头的阿里,虽然在最近十多年来基于淘宝、天猫,以及支付宝三大核心业务,在不同行业展开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多行业收购和投资。但主要还是以电商平台为基础,用支付方式为纽带链接人们的基础生活需求同时加入文化娱乐的“催化剂”,展开一系列关联资源整合。即便是在最关键的“菜鸟物流”上,阿里也只是重整合轻投资。显然在众多互联网巨头近年来看似没有边界的扩张中,其实也受到众多摸不着的隐形边界制约。

产业经济观察家洪仕斌指出,“近年来,在大量互联网企业看似无边界的扩张中,其实往往隐藏着三大边界:一是资金运营能力,这是突破口;二是团队管理组织能力,这是基本;三是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核心。这些其实一直在影响着所有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扩张。”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