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文创园 发展质量报告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虹 黄永琰
尽管京津冀三地地理区位一体,文化传承一脉,但是三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展程度也截然不同。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秘书长、天津市创意策划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合军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三个省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不一样,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在各省市GDP所占的比重也不同。”
表现在文创产业园的发展方面,虽然数量很多,但是相当数量的园区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大部分产业园处于1.0时代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对记者表示,目前京津冀文创产业园虽然数量很多,但是质量有待提升。多数产业园像一个企业的集散区,只是提供了一个物理空间,却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值,没有形成产业,更无法形成分类集聚,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创产业园。集聚一个产业需要具备多个条件:要有产业链,要有园区定位,另外要有创业的投资,而且要为入园的企业提供一些资源。但是这些要素目前国内的文创产业园内基本上都还比较欠缺,所以这些产业园还是比价低端的,即处于产业园的1.0的版本。因为现在做产业园的多数都是房地产商,产业园内除了文化企业多一些,和其他行业的园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也有同感。他说:“北京大多数园区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地租模式;对于优质企业的依赖性还是比较高。它并没有真正形成孵化器模式和综合品牌价值模式。”
而河北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副处长尹长森也对记者说道:“河北也存在一些企业打着文化产业园区的名义做房地产。所谓挂羊头卖狗肉。”此外,河北文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还面临缺乏资金、人才等问题。尹长森表示:“河北具有很好的文化资源,但是缺乏资本的介入,也缺乏科技的提升。”
盈利模式单一、园区没有真正发挥孵化器作用、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等成为了京津冀文创产业集聚区的普遍问题。
产业园协同发展效应尚不突出
虽然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三地文创产业集聚区在发展上则存在着相同的问题:集聚效应未形成。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京津冀文创产业集聚区做得比较好的很少,“这也就让园区产生了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难以孵化出比较大的企业,很多企业做不下去也就搬走了。”
目前京津冀三地文创园区协同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园区共建模式、复制模式及“主园+分园”模式等。对此,陈少峰指出,三地文创产业园的协同发展效应目前尚不突出,只是简单的机械的复制园区或是复制园区的管理模式,而不是复制成熟园区的产业运作模式,即产业的投资和培育。所以要产生协同效应必须做强产业。
谈及京津冀文创产业园的发展前景,陈少峰表示,文创产业园是京津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很好的载体和平台。但是,这也取决于产业园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到企业发展,例如企业入园之后不仅会享受到房租、税收方面的优惠,还能得到产业发展方面的实质性帮助,比如:帮助企业吸收先进的商业模式,帮助企业整合资源、吸引投资等等。单纯减免房租,只能是让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减慢倒闭的速度。这方面政府也可采取相关奖励措施,例如不要将资金简单地全部都交给园区运营方,应该是采取园区运营越好奖励越多的方式。政府还应出资带动银行为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形成杠杆,撬动更多的资金资源。
供求断链人才成发展核心问题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段轩如认为,文化产业是高度创新的经济业态,这种业态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人才资源。京津冀文创产业园乃至全国文创产业园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创新型、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热,社会亟须的创新型工作岗位很难招到真正的人才,但很多高校培养的相关“人才”却显过剩,形成“供”与“求”断链的状态。
“统计资料显示,纽约、伦敦、东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分别为12%、14%和1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差距还相当大。”段轩如直言。
陈少峰建议,应对京津冀文创产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养,联合起来办专门的硕士班,或是做较长期的总裁班,政府可以掏一部分钱来支持。
段轩如对记者表示,相比较而言,现在文创园北京发展得较好,天津、河北的文创园发展还需努力。因为北京现在是全国的人才和文化中心,或者可以说是资源中心,很多产业政策都是在这里先落实。
“如何推动园区升级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陈少峰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