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6年11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为“再出发”背后的战略野心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董克伟

10月28日,华为在深圳总部举办了一场《出征磨砺赢未来》研发将士出征大会,任正非宣布,2000名华为高级研发人员和专家将奔赴到欧洲、东南亚、中东、美洲、非洲等全球各地,配合一线的市场团队挖掘市场。

如日中天的华为,为什么要派一群久居实验室的研发人员出征海外?

实际上,华为人的出征,并非自今日始,早在16年前,即2000年,华为就派遣了第一批将士出征海外。用任正非的话说,那是华为融入到世界主流的第一步。而与16年前的誓师大会相比,2016年临近岁末的这一次出征也许意义完全不同,这可以说是华为迈出的引领世界的一步。因为与以往派出的市场拓展团队为主不同的是,这次华为是以“战略后备队”的方式,派遣研发高级专家及干部出征,显然,华为赋予了出征人员更多的期望和要求。

回顾华为的发展历程,其最初的成功是建立在价格优势、客户服务和快速模仿能力上的。其最初的出征队伍也主要是为了拓展市场和寻找客户。但随着华为逐渐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这样的模式就不可持续了,华为必须发展出承担不确定性和在未知领域探索的能力。正是出于此种考虑,让象牙塔内的高级研发人员走出高楼大院,深入到市场第一线,亲身体验客户需求,把握市场动向,寻找创新灵感,以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开发出领先的产品,或许将成为华为占领下一个市场制高点的秘密武器,也将成为华为保持领先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

可以说,华为是一个从来都不肯安分守己的企业,从模仿到创新,再到走出国门,进军全球市场,华为的脚步一直不曾停歇。从1988年2万元起家,到2015年近4000亿元的销售规模,目前其业务已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华为已经完成了从本土公司到全球化公司,从游击队到国际化的转变。但很明显,华为不懈“出征”,一定有其内在动因和逻辑。

首先,华为人很早就认识到,跨国巨头林立的通信设备市场过分依赖国内市场是没有前途的,纵览世界,没有一家专注于国内市场而成功的企业。因而国际化成为了华为的战略选择。尽管华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迈开国际化步伐之初也有几分前途未卜的无奈,但华为人既然认定了国际化的方向就全力以赴,矢志不渝。时至今日,华为的国际化战略已然开花结果,其72%的收益来自于海外,据华为内部统计,每一分钟天上都至少有3个华为员工在坐飞机穿梭于世界各地。重要的是,今天的华为发展势头依然不减,其叩响“500强”大门之日已是近在咫尺。

其次,华为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任正非在平时总是大力强调忧患意识,着意培养下属的危机感。他认为企业越是高速成长、越是发展顺利,就越容易忽视隐含在背后的危机。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那么多的电子企业,中国那么多的民营企业,只有华为等极少数不断创新求变的企业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且在日后不断发展壮大,越走越精彩。

时至今日,尽管华为的业绩仍然非常强势。但华为人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谁也无法做到高枕无忧。人工智能、工业4.0、云服务已经开启的时代,华为会不会被代表新商业模式的“黑天鹅”淘汰,失去战略高地?通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未来谁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这都是华为的危机感所在。怎样保持华为不败?“走出去”依然是最好的答案。

第三,华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对自主研发创新的大力投入与不懈追求。在过去10年中,华为研发投入累计1880亿元人民币(约合200亿美元),其中2014年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占比达到14.2%。从初期的依靠价格优势、客户服务和快速模仿能力,到如今的通过创新进一步推动企业升级,华为的发展已被视为中国经济从模仿走向创新的一个成功样本。近30年时间里,华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新兴市场起步成长为全球巨头,在通信市场从跟随者身份逐渐赶超欧美企业巨头,创新始终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利器。

任正非强调,未来十年华为所面临的,依然是一个快速变化而且更加不确定的环境,而面对不确定性,大规模鼓励员工出海寻找市场,积极在基础研究上大力投入,不断寻找新的战略机会,也就成为华为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华为不断“亮剑”,将带给国内企业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尽管“走出去”的过程注定充满曲折和艰险,但全球化发展的前景依然光明,并且势不可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