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消费电子
 

2016年11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秘海信隐形产业:从B2C到B2B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许意强

海信推出智慧医疗

“看了海信的智能交通和光通信,你会发现,海信已经不是一家家电企业,而是名副其实的科技企业;看到聚好看千万级大屏幕用户后台,你会发现海信还是一家互联网企业;看到海信在医疗领域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你会发现海信又是一家技术服务型公司。”

日前,在海信集团媒体开放日活动现场,海信集团总裁刘洪新向与会的超过200家媒体首次公开披露海信已经布局18年之久的“隐形产业”,其有别于直面家庭用户的电视、空调、冰箱、手机等B2C业务,是直接面向企业用户的智能交通、光通信、医疗电子等B2B业务。

不只是海信,对于当前中国家电产业的所有行业巨头来说,面对未来市场的发展布局、面对全球市场竞争博弈,已经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走,更没有成功的标杆和模板可以参照,必须要找到一条自己定义的发展新道路。从B2C向B2B的产业延伸,正是海信找到的一条通向未来的发展新路。

悄无声息的转型

近年来,面对阿里、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进入家电行业;面对海尔、美的等同行纷纷在全球市场掀起一场场国际化并购;面对格力等同行从家电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等新领域,在外界看来,海信的发展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封闭、刻板、慢节奏的工程师文化,似乎让海信成为外界眼中一家‘慢公司’、‘笨公司’。”刘洪新清楚地知道来自外界对于海信的一系列评价。

“也许今天,我们抛掉了短暂的时髦的跟风,明天将收获长期的可以传承的事业。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专注技术的创新,追求稳定的业绩和持续的成长。”刘洪新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从B2C到B2B,对于海信来说不是简单的产业转型,而是产业衍生,是基于稳定提升家电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进行相关性行业发展和布局。

数据显示,2016年1—9月,海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785亿元,同比增长6.53%;实现利润53.6亿元,同比增长53.31%。其中海信B2B类公司销售收入占集团整体的27%,而利润占比达38%。海信的当家产品电视,在国内市场销售额占有率持续提高:截至9月份,已超出第二名2.97个百分点,连续13年位居国内市场首位。同时还分别在澳洲和南非登顶第一。

“周厚健董事长经常说,结构调整是企业的一条命,不是一顿饭。正是不断加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投入,或者说依靠重技术,才可避开中小企业的所谓颠覆式冲击,完成民用消费和基础投资两大产业的均衡布局。用经济学家的话讲,海信是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刘洪新坦言,无论是资本并购,还是海外扩张,对于企业来说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必须要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道路。

面对整个产业竞争已经步入后互联网时代,并开启物联网时代竞争的大幕,海信的C端家电业务与B端科技业务两个板块相得益彰,成功构成海信防御经济环境变化的手段。一位日本松下的员工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松下中国公司董事长大泽英俊曾专门前往位于青岛的海信大厦三楼展厅参观,对当时并不为大众熟知的海信B2B业务颇为感慨,回到公司后还专门在松下内部博客中介绍海信的B2B转型。

志在必得的新路

在中国家电产业,海信始终以“不一样”的形象出现。不只是其身上一直承载的深厚技术基因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一直偏保守而谨慎的经营风格。与海尔、美的、格力,长虹等同行相比,海信就属于另外那一类。

海信不只是通过从B2C到B2B的产业衍生走出一条自我发展、驱动的新路,在过去几十年,海信在家电业务竞争中还一直探索并寻找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2014年以来,面对全球彩电产业众多不同的技术路线竞争,海信代表中国企业发言,将过去中日韩三国争霸的格局转变为中韩双雄称霸的格局。海信一方面强化布局ULED显示技术,阻击OLED显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另一方面,发布下一代显示技术激光电视,开始主导全球显示技术的发展新方向,从而开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的新通道。

去年11月,海信在北京发布自主研发的SOC级画质芯片Hi-View Pro的智能电视,建立从芯片到显示技术高度垂直一体化的核心产业链布局。周厚健曾说过,“做电视与手机,没有自己的芯片,永远都是二流企业。”正是通过从芯片到显示技术的一系列布局,海信成功在全球彩电市场走出一轮自我发展的新路。

“早在2003年,我们在产业最不景气的时候成立了光通信公司,那时,互联网对带宽还没产生4G、5G的巨大需求。1998年,我们在私家车尚未普及的年代就开始涉足智能交通领域,因为我们隐约看到了未来中国城市化的爆发式增长。可以说,海信每一个看起来发展还不错的产业都是沿着技术的路径去思考,然后用至少十年的积累打磨出来。”刘洪新坦言,走自己的路关键是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当前,这已经不是40多年前海信建厂初期。现在的海信,拥有足够的实力、能力,可以公开定义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刘洪新更愿意用“T”型模式诠释海信正在进行的这场变革——即用技术带动业务发展。T既代表技术,也代表发展的路径形态是以基础市场为横线,以技术为纵线推动消费升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