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节能环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节能环保
 

2016年11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汉中绿色循环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见习记者 甘国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今非昔比。时至今日,古老而美丽的汉中市奋力破旧出新,力建绿色现代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守山、护水、富民的生态目标,演绎了绿色循环发展的经典之作。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是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绿色循环成效显著生产总值超千亿

2008年,国家将汉中确定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陕南循环发展战略部署。汉中根据实际,提出了强力推动循环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汉中的战略思路。“十二五”期间,汉中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064.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53.11亿元,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能源化和食品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886.55亿元,拉动作用明显,综合实力实现整体跃升,绿色循环发展显著。

汉中市发改委副主任贾澍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通过多年的发展,汉中市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成为以陕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循环体系、以汉中锌业为龙头的有色产业循环体系,以陕飞、汉川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循环体系,以汉王药业及振华公司为龙头的静脉产业循环体系,以及以水电、火电、天然气勘探为依托的能源产业循环体系。装备制造产业链、食品产业链、生物产业链、钢铁工业产业链、有色工业产业链、石材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生物质能产业链等8大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同时,初步建成“绿色农产品生产、生产性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三大服务体系。

贾澍介绍称,过去在没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下,出现了当年“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现象,造成了污染。实现循环发展后,主导企业进园,集团化发展,居民向城镇集中,起到了发展资源聚集要素作用。

早在2010年以前,汉中市就已注重生态的发展,区域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截至目前,汉中建设了国家级生态镇村4个、省级生态县3个、省级生态镇村95个、市级生态镇村285个。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施了污染物减排项目188个,工业企业废气、废水治理工程30个,累计关停污染严重企业93家、淘汰落后工艺生产线18条。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

汉中市循环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贾澍向记者透露,目前,汉中循环经济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要素短缺。由于汉中地处山区,交通瓶颈尚未彻底突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山区能源电力保障不足,特别是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优势未能转换为经济优势。再加上,一些企业认识不到位和认识不够深刻,实施新项目和技术改造意愿较弱。

二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由于存在循环经济发展认识上的不足,提高需要过程,所以围绕着循环发展和水源地保护的责任和任务很艰巨。就像水源地的保护、秦巴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科技投入和生态建设等问题相互交织,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生态保护成本与收益不相匹配,生态建设压力大。

三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由于汉中循环经济发展起步晚,虽然有很多循环产业链,但是这些产业链的产值最大比例还是在初级产品,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文化旅游资源潜能尚未充分释放,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需加快培养。

四是产业的关联度偏低。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大都呈现“小、散、低”的特点。与主导相配套的企业横向联系不紧密,配套产业建设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只涉及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及组装,没有形成关联的聚合效应以及配套产业相互依靠的产业链。

实现四大目标助力绿色循环发展

为了实现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山水宜居生态旅游城市四大目标,汉中将发展战略定位为绿色循环发展。

贾澍表示,“十三五”期间,汉中市实施绿色循环重点项目447个,总投资超3800亿元。到2020年,GDP年均增长10%左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5%;第三产业的结构比重再次调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同时,对于环境质量也提出量化限制。到2020年,万元GDO能耗、能源产出率、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累计下降1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82.2%,化学需氧量静态消减、氨氮静态消减、二氧化硫静态消减、氮氧化物静态消减完成陕西省制定的目标。

贾澍建议,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各个相关部门,需要把握好项目的审批和备案,对符合产业的项目才能备案和批准,对于不具有这些条件的需要继续完善。如果这些条件具备了,但是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则不予备案和批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