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9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9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11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企扶贫 应治标治本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刘兴国

中央企业参与定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十二五”以来,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47.4亿元,在援疆、援藏、援青工作中投入无偿援助资金31.23亿元;开展各类定点扶贫项目287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959期,培训干部人才62207人次,援建学校786所,援建医院(卫生所)948所。2016年10月17日,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揭牌仪式在京举行。该基金的设立与运作,将推动中央企业有针对性地在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投资;将优先支持吸纳就业人数多、带动力强、脱贫效果好的项目,重点支持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省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显然,中央企业一直都在积极行动,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企业扶贫,一定要做到标本兼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中央企业要注意切忌避免将扶贫工作简单化为给贫困家庭捐赠钱物,而是要在帮扶过程中,充分调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实现自主发展脱贫,实现持续长久脱贫。中央企业参与扶贫,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中央企业除了无偿捐赠必要钱物帮助贫困人口解决燃眉之急外,应将更多精力与资金投入到开发扶贫之中,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能力。

首先,中央企业应当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贫困地区脱贫发展规划,致力于通过地区产业发展实现当地整体脱贫。

产业扶贫投入并不高,但可以带来长久效果,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不会留下返贫的隐患。从自然资源分布角度看,虽然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属于资源缺乏的边远地区,但并非一无所有,他们或多或少地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特定的资源优势。而且,除自然资源外,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具有显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此外,与资源相比,对贫困地区来说,更为缺乏的无疑是资金与技术。中央企业可以将自身的资金与技术优势,与当地并不丰裕的自然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在当地建立能充分挖掘资源价值的企业,或是发展与当地资源优势相适应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牧产业。

事实上,只要有足够的启动资金与匹配技术,很多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并不难解决。中央企业应尽量将有条件在当地完成的资源产品深加工环节留在贫困地区,让当地居民可以分享更多基于资源深加工的新价值。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产业链环节劳动收入,而且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创造更多财富,贡献更多财政收入,进而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统一部署,目前中央企业正在与贫困地区结对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而且启动开展了“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

这些扶贫活动都应该坚持走产业扶贫道路。中冶集团确定了以“造血式扶贫和合作开发”为核心内容的定点扶贫工作总要求,从贵州省沿河县、德江县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实现脱贫致富,为中央企业产业扶贫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其次,中央企业应着重关注贫困人口的能力提升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与职业能力,致力于将无一技之长的贫困农户转型为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产业工人。

教育是脱贫的标本兼治之策,与一无所长的贫困农户相比,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产业工人更容易通过自我努力以劳动实现永久脱贫。中央企业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投入,可以与教育部门合作,加快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让更多贫困农户掌握必要技能。

贫困人口职业技能的提升,一方面可以为中央企业在当地实施产业扶贫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推动更多贫困人口外出就业缓解本地就业压力。中央企业体量庞大,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应该为雇佣接受过职业培训的贫困农户提供更多机会;或者是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为贫困人口提供可预期的就业前景。

那些有内部职业培训机构的中央企业,也可以直接从贫困地区招录贫困农户,然后再有针对性的按照本企业具体需求进行岗前培训。20多年来,中国石化以安徽岳西县扶贫开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和天顺驾校为平台,投入410万元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5366人,实现脱贫1720户。(作者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