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中国企业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中国企业评论
 

2016年11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资为何 坚定看好中国?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董克伟

近两年,在国际投资环境趋于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内需疲软的困难和挑战下,坊间不时有外资出走的传闻。如松下等日系企业大面积撤离、三星打算在越南建厂、苹果拟将生产线迁往印度等,似乎显示中国吸引外资遭遇了“寒冬”。但真实的宏观数据却更有说服力。

近日,商务部公布的1—9月我国吸收外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人民币(折合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4.2%。总体上看,当前中国对海外资本的吸引力增势不减。就在此前不久,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也显示,在2015年排名前五的“全球最具外资吸引力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凭借着广阔的市场,吸引了1285亿美元的外资投资荣登榜首,成为最吸引外商投资的国家。

分析当前我国吸收外资的特点不难看出,在全国吸收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不减的情况下,流入中国的资金出现了结构性的改变,其中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吸收外资增长明显。今年1—9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307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70.7%,这与以往外资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有明显的区别。此外,在东部地区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幅亦较为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而外商投资中,新设立及增资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数量增多,同时通过外资并购等方式进入中国的企业数量增加明显。这些都说明,在当前环境下,外资仍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中国吸引外资呈现健康稳定、持续向好的态势。

众所周知,外商投资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有外资相伴相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外资为何依旧对中国前景如此看好呢?

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不可忽视:

首先,中国使用外资正从过去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而更多地向依靠法律、制度、政策和服务等软环境建设方面转变,这给了外资更为充足的信心和理由。早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提出要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在今年的G20杭州峰会开幕前夕,商务部也宣布,先前施行的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模式,将在中国大陆全境推进实施,通过扩大开放和提升行政效率,增加对外资的吸引力。

其次,放宽准入、简化手续,为提高外资进入中国的效率,降低门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可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6年将继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继续放宽投资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商务部此前也透露,随着《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施行,将大大有利于促进外国来华投资的便利化,外商将在华享受到更便利的投资兴业环境。

第三,目前中国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吸引外资的结构也正在深度调整,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从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生产环节“迁离”的同时,更多的外商企业则加大了投资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两者进退之间,不断提升的是外商投资的“含金量”,也完全符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在制造业中,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吸收外资保持了较好规模;而医疗、养老、物流运输和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也将进一步扩大开放。这说明,外资准确地意识到,当前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外资的机会。

第四,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的良好前景是任何国家都不会忽视的。当前,在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我国使用外资的综合优势有了新内容。内需巨大的市场优势、不断增长的人才优势、日益突出的配套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众多优势,不断加快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都为外资提供了广阔而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肯定地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外资企业未来还将更多地受惠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红利。

而对于中国而言,在当前形势下,还亟须进一步提升国际招商引资能力,从传统的依靠要素引资,向提供更优良营商、市场环境转变,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吸引高端外资来华投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