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B2B服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B2B服务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台化组织研究: 现代企业新议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日前,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最新报告《平台化组织:组织变革前沿的“前言”》。

报告认为,平台化组织是现代企业组织为了顺应市场、技术、人才的新趋势而形成的新型组织形态,这一组织形态会依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形成不同的子类型,在组织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上形成较大的差异。同时,平台化组织的出现也给企业内部的人才、文化,乃至外部的生态治理层面提出了新的议题。

市场技术人才变革催生新兴组织运营方式

“作为未来组织演变的一种重要形态,平台化组织‘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共治理 ’的形貌与格局已经初步显现。”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认为。

韩都衣舍电子商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赵迎光则表示,“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与商业业态,更是对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大变革。新的生态、新的平台、新的模式、新的组织结构,将在这个时代不断涌现。”

报告撰稿人之一、BCG资深合伙人范史华先生(Fran cois Candelon)表示:“市场、技术、人才领域的一系列新趋势,都对企业的传统运营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催生出新型的组织运营方式。这些新趋势包括:在市场领域中,个性化消费促进了需求多样化,用户一揽子需求加速了解决方案的形成,共享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供需关系;在技术领域中,技术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交易成本且更容易实现协作;在人才领域,个人在组织中的自主性日益加强,个人要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不断膨胀等。”

BCG观察到,在行业内,无论是时尚电商品牌“韩都衣舍”,还是求新求变的海尔集团,抑或是发展迅速的阿里巴巴集团,都或多或少在内部采用了平台化组织的组织方式和组织理念。

新型组织的出现必然需要配套的治理机制来解决相应的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小前端的建立,公司需要给前端进行授权并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其次,平台需要建立资源配置的机制,一方面确定平台给予小前端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确定小前端如何调用平台资源。再次,为了适应新的组织形态,组织内部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沟通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前者保证企业内部的信息充分流通,后者保证组织与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趋同。最后,平台化组织与外部生态之间的互动也越发紧密,平台化组织需要建立治理措施确保内部运作和外部生态系统都能顺畅进行。

平台化组织对企业内部运营提出新挑战

平台化组织尽管为企业适应新型的外部环境、实现其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性,可同时也为企业内部的运营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人才领域,人才发展可追溯、人才来源多样化、建立人才发展快速通道,是企业在迈入平台化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的手段。在领导层面,管理层既要为员工指明方向,又要给员工足够的自主空间。在企业文化层面,建立起以业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并且积极协调文化与战略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组织架构转型的顺利进行。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技术和人才领域的变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时期的新趋势。

市场领域:在组织外部,用户需求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个性化消费逐渐兴起,市场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用户希望通过市场交易满足一揽子多元化需求,而不仅是满足独立的需求;此外,共享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改变了用户满足需求的方式。

技术领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其它领域的革新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新技术及其应用,不断降低交易成本,更为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以云计算为代表的开放式架构技术也初露峥嵘。以引入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体系为例,根据IDC的估算,通过减少中间多余流通环节,电子商务服务可以为商家节省约20%—30%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能够将日常行为中沉淀的数据转变成对消费者图像的描述和对消费行为的研究。通过云计算实现各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从而不断实现交易的精确化,更催生新型交易。正如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所言,“数据将成为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的时代已经到来,技术改变的不仅是人们交易的方式,还有人们构建交易的方式。

案例研究: 阿里巴巴商家事业部,定位于在整个阿里生态体系里的商家,让他们拥有更高效实现交易的能力。而今,整个淘宝体系能够支撑1000多万卖家和4亿多买家实现交易,2016财年阿里零售平台GMV超过30,920亿元,同比增长27%。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平台化组织将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包括:通过低成本试错进行快速创新,敏捷应对市场和环境的变化,易于扩大规模和实现业务的迅速增长。

(本报记者崔敏综合整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