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装备制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装备制造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信部“1+X”规划深化 从“制造”到“智造”

来源:中国企业报  

据报道,最新出炉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社会消费、工业增加值等都回稳向好,深秋之中,中国经济呈现暖意。而本月20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透露,我国制造业利润增速已经由负转正,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回稳向好。

制造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

9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回升了0.1%,尽管回升的幅度不大,但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告别了2012年3月份以来连续54个月负增长的局面。另外,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连续2个月达到了50.4%,是2014年11月份以来的月度最高值。与此形成呼应的是,我国制造业的利润增长由负转正。

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6%,实现利润同比增长8.4%,其中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4.1%。”

制造业被称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说,制造业运行明显好转,预示着整个工业经济能够完成全年目标。

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们一度认为,中国制造业将越来越难赚钱。然而数据却表明,中国制造业的韧性超出了预期。制造业的利润增速因何能够由负转正?

张峰认为,技术改造升级是一个重要原因:“今年以来,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3%左右。在技术改造投资等拉动下,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1%。国内首台大直径聚乙烯离心机设备等一批重大装备自主研发取得新突破。食品、产业用纺织品、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等符合消费需求升级方向和品牌引领的行业运行良好。”

黄利斌说:“我觉得制造业仍然是经济稳定的主要力量,对整个经济运行起着稳定器的作用,同时在制造业的总量中,传统行业的比重仍然高达86%,存在着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中端产能严重过剩、低端竞争优势减弱,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

工信部委托中国工程院,遴选了15个基础好、关联度高和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落实“中国制造2025”。另外,工信部还组织编制和发布了“1+X”规划。张峰介绍,这个规划将重点瞄准高端制造。

张峰:“‘1’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指南,目前,11个指南中,制造业创新中心、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等五大工程指南以及服务型制造、质量品牌两个行动指南都已经发布实施。新材料、制造业人才、信息产业、医药等四个规划指南正在报批发布。”

将出现下一个“独角兽”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稳步推进,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经济新一轮增长,并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无疑是中国实业界密切关注的话题。有专家认为,从当前面临的竞争来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后夹击”的挑战,归根到底还是综合创新能力不够强。国务院去年印发《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它清晰地表明,中国要用三个十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制造强国的特征之一就是产品的附加值更高,“智造”成为关键词之一。

什么是“中国智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认为,“中国智造”不仅代表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意味着从价值链的中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意味着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他指出,中国智造可以看作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设计,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以及意味着更加一体化、全球化的标准体系。

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走了不到30%的路程,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将能够走过超过50%的路程,2035年预计能够走过70%的路程。

曾几何时,中国企业常被冠以模仿者,“山寨”成为中国制造挥之不去的标签。如今,“双创”理念与智能制造正越来越成为共同价值观。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更多高技术含量、高制造质量、高知名度的中国产品和技术正吸引全球关注。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具备“独角兽”气质的创业公司不断涌现。尽管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寒风”习习,但在创新智造领域,智能手机、机器人、无人机、VR产品纷纷登台,智能汽车暗潮涌动。

“5G技术的梦想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代君认为,5G技术和智能制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G技术的推动,能够为智能制造行业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撑,原因在于5G可以实现极高的数据带宽,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他介绍道,5G时代将达到20G的峰值速率,能够支持几百亿的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如何让更多的金融资本拥抱制造企业成为热议话题。《中国制造2025》甫一公布,智能制造便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在国家、地方纷纷设立专项资金推进重点项目的同时,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也一拥而上。(综合整理自中国工业新闻网、央广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