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食品安全·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食品安全·深度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品业创新中的 政策推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洪鸿

为推动食品业的科技创新,政府一直在持续发力。“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措施鼓励食品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正为食品企业的创新提供持续的推动力。

助力产业创新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将会大力发展食品科学研究,也会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在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技部已启动“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该专项将部署食品全产业链品质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开发研究、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构建及创新集成开发等20多项任务,支持现代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

国家层面的支持不仅在政策层面,还有真金白银。截至目前,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多个食品产业项目,其中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智能农机装备、七大农作物育种、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7个领域共支持105个项目,总金额50.35亿元,平均每个项目获得4795万元的资助。

事实上,对于食品产业的资金扶持一直存在。自201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五年来,政策实施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累计达36亿元,实施区域覆盖全国20个省(区、市)632个县,共扶持近5万个农户、8300多个合作社新建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10万余座,新增果蔬贮藏能力410万吨、烘干能力240万吨,补助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地方联动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并强调“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高新技术”。力争到2020年,在营养优化、物性修饰、智能加工、低碳制造、冷链物流、全程控制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食品制造技术体系,支撑我国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科技与标准司副司长颜敏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将从创新危害识别技术、突破前沿评估技术、集成溯源预警技术、发展安全控制技术4个方面来部署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顶层设计的政策在地方得到了热烈反响,并突破了一些多年未解决的瓶颈。

9月,在成都市食药监局的帮助下,成都七中高新校区安装了食材溯源的电子触摸屏,食材信息、农药是否残留、供货商姓名、配送时间,甚至连配送车辆的车牌号都“触手可得”,学生家长在家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查询。

“一方面,市里大力支持溯源平台发展壮大,在资金补贴、场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每天对溯源平台进行监管,确保各环节溯源信息真实可控。”成都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抢抓全市建设食品加工千亿元产业集群的政策机遇,计划用3—5年时间,壮大食品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传统食品加工业与新业态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我县食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着力打造豫东科技创新型百亿级食品产业园区。”河南省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集聚区战略实施以来,郸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着力在优化环境、创新机制上求实效,推动了项目建设有序进行和企业良性运转。通过简政放权和开展‘两违’治理,之前的审批繁杂、私搭乱建、恶意阻工等行为被治理,得到了入驻企业的一致好评。”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