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除了电商,还有便利店

传统商超的敌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星平

关店的魔咒,正在大型零售商超中蔓延。

就在10月10日,一直以“不关店”成为业内神话的大润发,终于无法再维系其在内地连续19年未关店的纪录,确认其在山东潍坊的潍一广场店正式关闭。而在此之前不久,华堂商场在华第一家店——十里堡华堂,也在经营了18年之久后关门。事实上,类似这样大型商超的关店行为,一直都在上演。

大型商超作为零售业主力业态,曾疯狂地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但近些年来,这些门店逐渐显现出疲态,盈利能力持续退化,业绩下滑,关店停运现象屡屡出现。

而他们的对手们,正在以异常迅猛的速度,蚕食着他们曾经的生存空间。

传统商超的寒意

此次大润发打破“不关店”神话,虽被证实是因为物业纠纷,但排除物业问题,其受零售业整体低迷影响也不小。

事实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零售企业们多少都感受到了寒意。“各大超市大型实体店的开店速度都在放缓甚至停止开店”。武汉道远商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孝彤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5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大多数零售商减少了新开门店的数量,并关闭了一批供给过剩、效益不佳的门店。在2013—2014两年内,永辉关闭了15家门店,家乐福关闭的门店数量约25家,而沃尔玛达到30家左右。

此外,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业态中,22家公司共关闭了41家店铺。其中,百货与购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业店铺的营业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被关店铺持续经营时间平均为6.84年,百货与购物中心为8.67年,大型超市为5.96年。

电商分流凶猛

零售行业实体门店的衰落,与来自电商的冲击不无关系。虽然在10月13日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公开表示,互联网在传统商业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电子商务,其没有打击传统商业。但毋庸置疑,电商已经分流了很大一部分消费群体。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财年底,阿里巴巴中国零售交易总额已经超过在传统商业领域中耕耘超过半个世纪的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体。

除了淘宝、京东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不断占领市场之外,许多定位于生鲜、海外购物等领域的垂直电商平台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同时,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微商”这一新兴的零售业态也逐步在蚕食着传统零售的市场。

“方便”、“便宜”,一直是消费者在网购时的普遍感受。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相比于实体超市,电商省下了销售场地等多个环节的费用,而这些费用往往又占据着整个商品销售链条中的大头,因而大大减小了成本。越来越多人选择用“手指敲击键盘”来代替双脚步行去超市的购物体验。

而更要命的是,在目睹到传统商超经营现实之后,部分商品供应商也选择了“落井下石”。

“现在随着跨境电商和微商的快速发展,很多商品供应商都开始减少在实体超市的供应量,国外的品牌商减少的尤为明显。商品的可选择性不断减少,这样就显得超市更加没有活力。”一位在商超工作十几年的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感叹道。

便利店的“包围”

除了电商之外,便利店的发展也逐渐显露出巨大的生命力。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资料显示,2015年底,62家便利店企业的合计门店数量是8万3千家,同比增长近1成,销售额增幅达15.2%,和百货店减少0.7%形成鲜明对比。据推算,2016年中国的便利店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

(下转第九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