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3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3版            人文生活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家回望长征:最美的一条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江雪

王利博制图

2016年国庆期间到北京参观、旅游的两位企业家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在“国博”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时,的确体会到了“用脚板丈量信念的工农队伍的精神,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怀”。

10月7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下午2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西侧,“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入口处仍排着长长的队伍。据了解,自开幕以来,参观展览的观众突破10万人次。

井冈山、清远、韶山成为徒步者首选

在上个世纪诞生的企业家心中,堪称经典的长征,不仅仅是两万五千里的路途,而是精神信仰和坚持的毅力、力量。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很多前往参观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商人们表示:看到了毛泽东在陕北接受斯诺采访时戴过的红军八角帽、周恩来长征时用过的望远镜、红军在甘南写的“回番汉民族一律平等”木板标语、红军总政治部编印的《红军识字课本》等文物,想着那些红军,感觉就像自己的亲人。

一位从井冈山学习回京的企业副总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很难再回到当年红军翻越崇山峻岭、以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忠实信念的场景之中。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这样的变迁却也在无声地拷问人类精神的追求,爱国与奉献、理想与信念、责任和奋斗。”

参加徒步纪念活动后,他们都拍了一组“红军照”。

4个月前的6月4日,一支从延安出发的,由23人、6辆专车组成的圣地青年“重走长征路”代表队得到了延长石油(集团)延安枣园宾馆执行董事、总经理的支持。记者国庆节期间观察到,一位“海归”志愿者把“清远鹰扬关”红色旅游圣地介绍给了部分外国留学生。她提供的参考图片显示:清远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铁鹰雕塑下,一个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装的“军人”,撑着红旗带着一队参观者走过悠悠的铁索桥,沿着弯曲的水泥路向关口走去。

无独有偶,此前3天的6月1日,湖南省邮政公司与湖南省集邮协会联合在湖南怀化启动的“弘扬长征魂,同筑中国梦”活动,还得到著名邮票设计家沈尧伊的参与和支持。

2016年,中国井冈山、清远、遵义、韶山都成了百度搜索最多的词汇。

企业家的精神共识:越走越敬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创业者,尝试通过“重走长征路”的方式,汲取长征精神的力量。他们在微信上传播的理念是:“那是最美的一条路”。

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动,不但唤醒了众多农民工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和悠久的历史,而且“特色小镇”、“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也给很多投资者、创业者、企业家更多的选择和精神救赎。

“要知道,企业家、创业家的精神世界往往也更脆弱。”一位研究者认为。

早期,张朝阳在“闭关”时也承认“并不是每一个希望成功的人都是铁打的身板和神经”。曾经的职业经理人,如今的创业家、投资家毛大庆5月22日表示,马拉松让奥运冠军、商业精英、媒体大咖等跨界互动跑起来,期间传播一种理念,就是精神的长征。不开始,永远没有机会去认识那些你从未发现的自我。

2014年8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企业家聚集在“八一起义纪念碑”前宣誓,之后便开始了一个月时间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培养企业家精神。深圳一家企业负责人左力告诉媒体:51岁的自己,为了纪念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一年时间抵达陕北吴起镇,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友人和支持者“会师”。

纪念红军,可以有多种方式,而“精神会师”的意义,对于企业家来说只有一个:找到曾经的信仰。活动发起人、“70后”代表李宝清表示:“长征路是中国、尤其是在一些人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的当下,汲取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

他们承认“传承红军长征精神需要有效的载体”。

2014年,兴安县。建设用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90平方米、总投资4800多万元的湘江战役纪念馆举行“湘江战役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了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朱德的外孙刘武、董必武的女儿董良翬、林彪的女儿林晓霖、陈毅的儿子陈昊苏等60多位老红军亲属以及福建省、江西于都县、电视剧《突围突围》剧组等嘉宾到现场参加纪念活动。

9月23日,信阳市委、市政府开展“万人徒步、万人骑游、万人自驾游”的重走长征路活动,终点选在了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和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参加者不但参观了解了信阳市的重点红色旅游景区,还明白了如何保护红色遗产。

正是众多人的参与,以行走怀念英雄,以观察体味变化,以建设思考未来,才有了企业家们的精神共识:越走越敬畏。

一棵树与后代人的幸福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血泪史。

但是,对美好未来不懈的追求又是人类的责任。能够过上健康、环保、文明的富裕生活,是每一个现代人的渴望。

2016年10月3日,央视记者采访了一位边区的“红军故事”讲解员,他指着一棵树说: “红军当年就是为小孩子们冬天有饭吃、有衣穿、后人能活下去,用十天时间去开荒、种地。我爷爷在这棵大树上划了一道杠,只要够杠的人都要去当红军。”

现在,那棵树依然在,且被赋予了重要的文物价值。

在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融入了红军精神的灵魂之树,在繁茂的生长?

10月4日,一位叫魏向阳的作者在“今日头条”发表文章:八十年过去,滇西红军长征路上以干旱著称的宾川、祥云一带的人民,充分利用“引洱入宾”大力发展老区经济作物、水果和早熟蔬菜等优势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以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优势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获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宾川与大理、鹤庆与丽江的交界处,相继修建起了大理、丽江飞机场,一架架银灰色的现代化飞行载体,大力拉动起两地和滇西北以及整个云岭之南的旅游热。

此时,云南丽江的“特色玫瑰小镇”正式开放。

可以肯定的是,今天中国小镇的人们,对幸福意义探索出了很多哲学的意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