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7版:B2B服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7版            B2B服务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互联网势力B2B开始“新玩法”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崔敏

随着B2C市场的饱和,B2B在经历过跌宕起伏后强势回归,2015是B2B元年,从这年开始SaaS、云服务、供应链金融这些炫酷的技术名词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创业者和BAT提及和追逐。

B2B的变迁路

企业需求多元化

B2B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可谓是跌宕起伏。

第一阶段是从1995年到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兴起,以B2B为主,涌现了阿里巴巴、慧聪、中国化工网、中国制造商等一批B2B企业。并且这些B2B企业发展迅速,以京东为例,2006年交易额8000多万元,2015年超过4000亿元。

第二阶段是从2008年到2014年,服装、IT数码、家电等行业的内贸B2C蓬勃发展,直至2014年阿里巴巴、京东分别在海外上市。B2B发展的势头被B2C超过。开薪点CEO石磊接受《中国企业报》采访时表示,企业对运营管理效率的诉求是推动B2B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企业业务的复杂程度不断上升,传统的信息化手段已经很难满足企业需求,这就催生了各种形态的企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第三阶段是2015年开始,新一轮的B2B强势回归,与十年前的B2B相比,模式完全不同。

在新型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B2B创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美国2015年84家独角兽公司当中,有26家从事B2B业务。

知名管理学家况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子商务中,B2B的起步要早于B2C,发展却远没有B2C快,是因为之前中国的B2B企业的服务大量存在于线下,像各类贸易、咨询、广告服务、技术交易等。近两年,像慧聪、找钢网、中国化工网等在线上模式做出尝试。可以说互联网浪潮将塑造一个全新的B2B时代。

B2B做到最后

是虚拟生态系统

新型的B2B网站经营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并不断演变出不同的创新模式。

上海钢联旗下的“钢银电商”是寄售模式,慧聪孵化的“买化塑”是“供应链服务+撮合平台”模式,“快塑网”则是“SaaS协作平台+电子商务”的B2B社交电子商务模式。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业内人士表示,B2B电商平台的核心,未来是企业级服务,B2B是在做开放的ERP,使金融、物流资源结合进来,协作的效率提高。大量交易产生,最终沉淀大数据,提供企业级服务。

B2B做到最后是虚拟生态系统,核心是企业级服务。石磊表示,企业服务生态圈能够帮助渴望转型的传统企业一站式低成本获取各类服务和资源,极大的降低IT成本和管理成本,且用户黏性强、规模化快、边际成本低,在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巨头角逐云服务

美国拥有B2C市场的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中国也有针对B2C市场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不同的是,美国拥有B2B的微软、IBM、甲骨文等科技巨头,中国在此领域却没有一家市值过百亿美元的互联网科技公司。

2015年是中国的企业级市场元年,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企业级服务领域的创业公司有259家,其中在本年获投的有56家。

不论是创业者,还是BAT三大巨头,都已经开始把目光瞄向了B2B市场,而2016年将会成为中国的B2B市场爆发之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数据开始冲击整个行业,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成为全球各个国家以及企业急需提升的新能力。在美国,亚马逊云、微软云、IBM等巨头成为企业云服务市场的领袖,它们借此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在中国市场,以BAT为代表的云服务公司也在悄然崛起。

随着各种云服务、大数据、BI技术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推动了SAAS企业服务的发展。尤其我国SAAS企业服务市场相较欧美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加之中国商业环境以及市场化程度均有待发展,巨大的企业需求被压抑。

阿里云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成立了深圳、香港、硅谷、迪拜等多个新的数据中心。与此同时,阿里云也提出了去IOE化,在金融机构领域,与众多银行、金融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推出聚宝盆的金融云计算服务,未来计划向2000多家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云计算服务。

腾讯云也开始了全面战略布局。腾讯云通过为微信开发者、QQ开发者等创业团队以及中小企业提供数月免费的云服务,也获得了迅猛发展。

而百度则针对百度开发者也推出了百度开放云,在百度自有的生态体系应用非常广泛。与此同时,百度也推出了百度云加速,意在为企业网站和平台提供安全、快速的运行环境。石磊分析,阿里,腾讯,百度纷纷涉猎SaaS领域,意图在这千亿级蓝海中占得先机,他们的产品都很有特点。然而纵观整个行业,大多数服务都是从单一服务模块切入,未能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服务生态圈,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需求。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