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循环之美·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循环之美·调查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工业爱上环境: 从生产到分解生态图谱形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洪鸿

图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新技术产业园一家食品饮料企业 CNS供图

中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中国绿色制造路径,中国工业生产由此走上创新转型的历程。

相关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在经济质量和总量增长、引入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模式还应有哪些改进之处,在今后的发展中又该采取何种方式,摆在了每个生态工业企业及园区面前。

生态工业建设“中国经验”

生态工业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工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建立互利共生的工业生态网,利用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达到物质和能量的最大利用以及对外废物的零排放。

相关专家表示,工业结构生态化,就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把工业系统的结构规划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分构成的工业生态链。其中,资源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为工业生产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加工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将资源生产部门提供的初级资源加工转换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工业品;还原生产部门将各副产品再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或转化为新的工业品。

上述专家说,倡导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提升,一手抓生态工业的发展。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巡视员胥树凡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生态工业的建设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受到环保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和工信部等多方重视。多部委为此出台过相关政策和标准,还对循环化改造试点给予资金扶持。

在胥树凡看来,我国生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有标准可依、依标准建设、据标准考核、示范试点带动和建立长效机制几个推进阶段,形成了“领导重视,制度保障,强化监管”等基本经验。

据记者了解,截至2015年4月,由国家环保部、科技部和商务部三部委联合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有35家。

工业生态原则应成决策主流

“在生态工业项目及园区的设定和经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认为。

根据他的研究分析,丹麦、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其成功依赖于特定的时空尺度。“丹麦模式虽然空间尺度小,但时间尺度长,是一种典型的自发秩序。英国模式虽然时间短,但空间尺度大,可以通过发展大空间尺度共生网络和快速推广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相反,美国因不合理的时空尺度鲜有成功试点。”比较之下,中国和日本、韩国等以国家战略主导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使生态工业项目发展步入快车道,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急于求成和“拉郎配”的现象。“以上这些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动态调整,例如英、美等国家需要注意产业空心化问题,而中国则需要思考新常态经济下工业项目及承载他们的园区如何生态化发展。”

虽然目前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局良好,但高云虎指出,生态工业园区的未来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规划层面,我国还缺少一个针对生态工业项目和园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在宏观管理层面,仍然存在‘几张皮’不统一的问题,有命名资质的没有资金支持,有资金支持的没有命名资质;在微观管理层面,不敢政策创新、不尊重市场规律的行为时有发生。”

多年的关注与研究让高云虎坚信,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应该秉承第一代开发区作为政策先行区的历史使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先行区。“应当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则纳入园区开发建设的决策主流,更多引入市场激励机制,使其从新鲜事物真正成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