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循环之美·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循环之美·调查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生态化裂变: 传统产业现代技术完美合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国香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富溪镇染房坝村亿丰有机葡萄园。 CNS供图

自去年全国唯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花落浙江后,各地生态农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京将建200个生态农业园区、河北3年投资将超4000亿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贵州总投资3473.6亿元助力农业园区等消息接连出现。

相关业内专家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不同类型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生态集成,从而实现从单一技术向综合技术的转变,进而发挥出集成技术的综合优势,以实现生态农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

浙江省的

全产业链生态循环模式

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领下,农业部门抓住机遇,通过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逐步实现农业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在浙江省浦江县浦南街道前于村的毛阳岗生态养殖场内,负责人王艾介绍,养殖场采用了“猪、沼、果”一体化的生态养殖模式,使整个养猪场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用猪粪加工而成的生物有机肥,也成了周边蔬菜、葡萄、苗木种植户的抢手货。浙江龙游县县域生态农业大循环链基本成型,在果蔬、苗木等种植区域推广农牧结合模式,将养殖小区的沼液通过管网输送到种植基地,园区之间构建循环。

小到村庄,大到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甚至全县域,这样的场景在浙江并不少见。以“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为主线,以县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农业主体小循环模式下创新出的样板区在浙江也已经有一定数量。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对此表示,“从一家一户的零散农业模式,到规模发展、生态发展,再到现在的全产业链生态循环模式,我们始终在探索适合浙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全国绿色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沈新榕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以环保约束为底线,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按照主体功能区、农业“两区”建设规划和农牧结合、循环利用要求,在种养业空间及产业内部实行生态化布局,形成产业循环。

激发产业间融合

事实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不但促进了企业间的联系,更是激发了产业间的融合。

在安徽繁昌县平铺镇新塘村, 1000多亩“稻虾共生”的生态模式稻田的收益可观。工作人员说,“稻虾共生”只是平铺“生态种养”的一个缩影。据平铺镇镇长陶涛介绍,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拉长农业发展短板,做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加法”和“减法”,在平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域内,探索出一条“生态种养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类似的例子在全国各地在其他地区也能找到,在广西永福县“永福福寿之旅”线路开通后,永福生态休闲养生开发更是进入新阶段,已初步完成了休闲度假、康疗保健、生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搭建,“大项目”与“小景点”双翼齐飞,休闲养生生态旅游初现雏形。

“全国生态农业养生养老课题组”秘书长贾川钰对记者表示:以永福为代表的生态观光游,采用“绿色种植+生态养殖+休闲旅游”的生态循环方式,在吸引游客休闲观光的同时,还利用蔬果种植和畜禽养殖间的互给互养,实现生态循环式经营,将绿色生态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为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环境美的绿色道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