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榆林煤博会助推 能源化工迈向高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剑波

9月25日,为期三天的第11届榆林国际煤炭暨能化装备技术博览会在陕西榆林开幕。本次煤博会坚持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转型升级,促进能化产业强劲增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十三五”时期是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煤炭行业要把“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放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研究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推动行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行业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行业增长方式由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实现行业发展由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升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品牌决定市场效应

由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榆林国际煤炭暨能化装备技术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被列为榆林市重大活动项目。集中展示了煤炭采掘、能源化工、招商引资、节能减排、电力环保等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为能化行业上下游企业交流、采购、合作搭建起广阔平台。

“榆林煤”产地证明商标树立起了我国高端精品煤市场的行业标杆。同时,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集资源开发与加工转化为一体,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集聚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主要支撑点、陕西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和“西电东送”的枢纽,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榆林市委书记胡志强介绍,本次煤博会全面贯彻落实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促进能化产业强劲增长,全力推动能源化工基地向高端化迈进,全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新技术已成为能源化工产业提质转型的先导和发展动力。

“三个转化”战略全面实施

胡志强介绍称,近年来,榆林全面实施“三个转化”战略,累计建成能源化工重点项目110多个,完成投资2500亿元,建成超百亿项目11个,已形成煤制甲醇180万吨、煤制烯烃240万吨、聚氯乙烯135万吨、兰炭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榆林版煤制油”、煤制烯烃、百万吨煤间接液化、世界首套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全球首个煤油混炼等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能化装置成功运行,粉煤热解、煤焦油加氢等一批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基地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均居国内前列。2015年,榆林煤油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3.45亿吨标煤,是全国第一大产能大市。

坚持创新驱动,走高端化发展之路。榆林将加快推进榆林煤化工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中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态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国家在榆设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研发中心和试验基地,围绕煤炭、电力、焦化等传统行业的绿色、循环、低碳化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努力在煤炭的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实现由技术“跟跑型”向“领跑型”转变。

坚持协调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榆林将全面实施煤化电热一体化、煤油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千万千瓦级煤电基地、千万吨级煤制油基地,构建以煤炭中低温热解推动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基合成材料,即“一推四”的特色煤化工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发展以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为核心的系列产品,推动煤化工向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下游高端产品延伸,打造千亿级高端煤化工基地,力争到2020年煤炭转化率达到50%。

为企业“减负增利”

和以往相比,本届煤博会的办会主体发生变化,过往十届,都是市场化运作模式,这次办会采取“政府推动、部门联办、企业参与”的模式,主要靠政府自身来办,体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大型会展的策划、协调和组织能力。

据第11届榆林国际煤炭暨能化装备技术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光耀介绍,本届煤博会以“绿色高效、开放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采取“党政推动、部门联办、企业参与”的模式,政府免费为参展企业提供经贸洽谈平台,助推企业广泛交流、达成交易,为企业实实在在“减负增利”。 (下转G02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