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力解高端装备技术难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伟
多年来,装备制造企业已经成长为中央直属企业矩阵中的“航母”,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有些央企的产业重叠交叉,产业链过长,特别是房地产和金融投资等其他业务占据很大比重。对此,国资委正在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加快实现央企转型,突出主业、带动副业。尤其是中央直属的装备制造行业,如何实现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的水平和实力,成为央企面临的新课题。
央企撑起高端制造业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央企中的装备类制造企业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21家大型企业,涉及航空、航天、铁路列车、船舶,电站及煤矿设备、通信及电子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产业,涵盖门类齐全,是我国制造业的支柱企业,其产品不仅关乎整个国家的国计民生,而且还代表着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在这些央企中,我国的航天制造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航天液体火箭技术及发射技术都是世界领先。世界上拥有此类技术的国家仅有美国、俄罗斯、法国和日本等少数国家。近年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一面旗帜。
在造船方面,中船重工和中船工业都是世界举足轻重的造船企业,国内军工方面的052D驱逐舰及国产航母都是在这两大造船企业公司旗下制造,居世界领先水平。在大型电力设备方面,东方电气和哈尔滨电气都是主力骨干企业,我国大型火力发电的电力装备主要由这几家公司生产。而中国西电作为超高压传输设备的领军企业,为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提供了设备并帮助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是国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代表企业。
核心技术成为行业短板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尤其央企的高端制造企业表现非凡。在制造工艺方面,虽然企业的整机装配水平和使用性能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一些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主机的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滞后,有不少需要进口。如工程机械中的液压、电控、变速部件,高铁机车的轴承、电控系统软硬件,核电站的主泵、数字化仪控设备,深海钻井装备中的钻头、封隔器等核心部件,其技术含量更高,制造工艺以及材质选用等还需要组织行业共同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自给率。
2015年,智能机器人设备与日本的贸易逆差达到8亿美元,高端芯片主要依靠从美国进口。而有些重工装备企业的关键零部件如轴承、液压件、密封件等往往还需要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如“海油石油981”的机电配套的自给率只有10%。
正是由于这些核心部件技术和制造始终阻碍我国装备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之欧美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核心技术包括核心设备都有对我国的禁售限制。从高铁列车的国产化看出,核心技术受到很多的限制,通过和西门子及日本相关公司的多轮谈判,最终实现部分技术转移,实现高铁的国产化,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成功典范。
不仅上述行业,就连高端装备的大飞机、高铁列车、海工企业都存在上述问题,核心技术的突破是装备制造水平整体提升的关键问题。中国航空发动机公司的成立,代表国家最高端装备核心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此举将对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的提升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国产飞机以后会逐渐摆脱依赖进口发动机的状态,包括民用的C919等民用客机和大型运输机运-20等,都可以实现完全国产化,并带动整体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提升。
运用智能化技术
加快行业升级
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实施后,许多装备制造类央企也积极参与,纷纷进军高新装备、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领域,涌现出很多成功的典范。
航天科技集团系统的航天万源科技公司,本身是军民结合的制造企业,在战略新兴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航天万源布局新兴行业的装备制造,成为从事以风机研发制造和风电场开发为代表的风电产业、以稀土电机应用为代表的节能产业、以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代表的环保产业的多元化业务上市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研究所,始终致力于军事电子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微电子组装设备、液晶显示器生产设备、真空焊接设备、清洗和表面处理设备以及立体仓储设备研发领域形成了优势,多项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以微组装设备、液晶显示生产设备等为代表的产品行业地位突出,远销到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该领域的技术和行业领军企业。
不难发现,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为很多央企注入不竭动力,甚至中船重工也涉足新能源产业领域,成为跨界的装备制造央企之一。战略新兴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央企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超大体量的资金后盾,支撑央企大力提高制造和研发水平,提升装备制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虽然各个国家对于新工业革命的阐释、出台的政府规划各有不同,但是,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却是异曲同工之路。
日前,我国经济渐入新常态,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显得更为迫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吴亚平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升级方向,就是要探索如何运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来打造整个先进制造的体系,撬动整个工业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