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采访概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为国内商业航天产业的领导者和创新实践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正在致力于打造中国版的“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中国企业报》记者从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获悉,航天科工率先发布了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蓝图。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表示,“航天科工五大工程的开发与构建时间跨度将超过十年,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产出超千亿。”
中国的商业航天正在迎来春天。2015年10月,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成功举办,关于卫星、技术、资本、商业、市场的思想和观点在此交汇。而这一年,也被称之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也正是在此次论坛上,高红卫作了题为《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光荣梦想与现实思考》的大会报告,并指出,当前全球航天技术的主流发展阶段,已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要对商业航天的发展充满信心。
2016年2月,航天科工注册成立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期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公司成立仅2个月即签订了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并将于2016年底进行首次商业发射服务,而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也计划于2017年进行发射,并实现商业化应用。
火箭公司总经理胡晓涛认为,在未来,国家的资金和力量将会投入到更高风险、更高技术难度的领域,譬如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而已经非常成熟的火箭发射领域,将会转向市场和商用。
未来,航天科工将会重点打造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持续构建快舟、开拓、羽舟、巧舟、轻舟五大系列运载系统,开发天信系列空间信息应用产品,在“空、临、天”多层次着力构建全域信息网络。
在高红卫看来,商业航天产业蕴含巨大的价值,“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以带来7美元到14美元的回报,2014年全球航天产业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76%为商业航天的产出。由此推算,全球航天产业带动产生了几万亿美元的收入”。
市场的火热离不开政策的扶持。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明确了具体落实方案。
“伴随着国家鼓励航天商业化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社会资本参与航天领域的热情高涨。未来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的环境下,我国航天商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高红卫称。
(以上文字由本版编辑根据2016年10月11日G04版《打造千亿工程,航天科工构建商业航天新业态》一文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