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央企新势力·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央企新势力·大势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世纪十五年 国有资本布局特征

来源:中国企业报  

国有资本一度向基础行业、重化工业和社会服务业集中

新世纪以来,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国有经济只需要控制四个领域的部署,国有资本不断向基础行业、重化工业和社会服务业集中。首先,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国有资本增长速度显著高于总体增长速度,在国有资本总量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11.9%上升到2014年的13.8%;其次,煤炭、石油石化、电力、冶金四个重化工业,国有资本规模快速增长,由1999年的1.72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13万亿元,2010年之前在总量中的比重一直在30%以上;第三,社会服务业的国有资本投入大幅增长,在总量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2.9%上升到2014年的21.3%。尽管过半国有资本布局于基础行业和重化工业,但仍有40%多的国有资本处于一般生产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几乎所有国民经济行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国企存在,在工业领域,如皮革制品、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一般加工业,仍有1%左右的国企为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一些行业的国资规模不大,但国企数量众多,如商贸餐饮业中2014年全国仍有2.44万家国企,占全部国企的15.2%。

国有资本比重大幅下降或保持极高控制力行业表现不均

在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国有经济要保持较强控制力的钢铁、有色、装备制造、建筑、化工等重要行业中,国有资本的比重已大幅下降,如钢铁行业,1999年国企收入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的比重为76.2%,2014年下降到31.3%。在煤炭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制品、石油加工、供电供水等工业领域及电信、民航、铁路、港口等服务业,国有资本仍保持着极高的控制力,如石油天然气开采,1999年国企占行业收入比重为99.8%,2014年仍高达87.3%。国有资本在上述领域保持极高比重主要是基于行政垄断。电信、民航、石油、电力及部分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虽已启动,但只是实现了政企分离、形成或初步形成国企之间的相对竞争、初步建立了行业监管框架,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改革仍不到位,非国有资本难以进入。

国企总体效益有所改善,但一般性行业的国企竞争力持续弱化

从纵向比较来看,国有工业企业业绩指标有较大幅度改善,以利润总额测算的净资产收益率由2000年的7.4%,提高到2014年的10.3%。从横向与其他企业比较来看,2000—2014年间,外资和私营工业企业分别由11.6%提高到18.9%、由11.4%提高到23.6%,均远高于国企。这一特征与国有资本大量布局在重资产行业有关,但同时也表明国企与其他企业间的效率差距在扩大,尤其是在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一般性行业,甚至钢铁、煤炭等重要行业,国企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持续弱化。以食品制造和钢铁业为例,在1999年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企业中,国企总资产收益率接近行业平均水平,2006年下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2014年又下降到三分之一。钢铁行业也是如此,2014年规模以上国有钢铁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3.2%,私营钢铁企业则高达14.3%。

国有资本未能有效发挥公共服务、调整和引领产业发展等功能

首先,国有资本更多向竞争性领域集中,公益性领域有增长,但较为缓慢。2003—2007年间,公益性领域的国有资本增长较快,但2008年之后,基本与总量增长同步,所占比重稳定在13%左右。这表明国有资本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并未有效发挥。其次,国有企业在大部分行业中并没有发挥促进产业整合、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功能,而是过多集中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截至2014年底,在国家发改委认定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资本比重高达90%。这说明国有资本不仅大量布局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而且缺乏退出、整合的机制与功能。第三,国有资本没有明显发挥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功能。得益于举国体制、需求垄断等因素,国有资本在航空航天、高铁、核电等少数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但在其他大多数新兴领域,国有资本规模小、企业数量少、技术力量弱。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例,2014年末,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总资产共计5660亿元,国企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总资产约为190亿元,占比仅有3.19%。 (袁东明)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