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唐卡: 讲述长征故事,弘扬唐卡艺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董菁 本报记者 朱晨辉
在藏语中“唐卡”的唐字是平整而广大之意;卡字是性空而艳丽如幻之意。据史料记载:公元七世纪的松赞干布时期出现了唐卡,当时松赞干布亲自画了一幅题材为《吉祥天母》墨底唐卡,后来成为拉萨大昭寺的镇寺之宝永久保存。
嘎玛嘎智:
长征唐卡绘制风格
唐卡艺术是国之瑰宝,是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是独具藏民族鲜明特色的画种,她有着与其它绘画不同的材质、工艺和装裱要求。
红军长征唐卡采用的全部是嘎玛嘎智画派风格。嘎玛嘎智画派作为西藏唐卡的重要画派之一,16世纪发源于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地域特色明显。在艺术表现上,嘎玛嘎智画派强调个性、随意、夸张,线条刚劲流畅、颇具功力,衣纹飘逸潇洒,体现出自由生动的风韵。在作品颜色上,偏重青绿色调,颇感雅逸清丽,使画面产生一种美丽、神奇的艺术境界。在绘画技法上,嘎玛嘎智画派淡化了传统的晕染效果,注重线条的塑形能力,整体色调采取暖色系和冷色系互用法,使得宗教渲染和画面装饰性更浓,画面效果富丽堂皇、赋色浓重,视觉效果对比强烈又不失清丽雅致。整体色相从早期偏重蓝绿色调转变为偏重青绿色调,着色方法也从传统的平涂改为层层烘染。
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德央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研究中心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和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联合发起,文化部批准的国家级权威唐卡研究机构,专家委员包括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20余位常驻专家。研究中心在唐卡的理论研究、鉴定保护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挂牌近两年来一直致力于唐卡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积极推动唐卡文化在全国各地的影响力。目前已出版14本唐卡文化研究专著,填补了国内唐卡绘画、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另外,研究中心收藏了大量顶级的唐卡艺术品,将其包装推向收藏市场,同时受到多家文化机构邀请,为他们的业务体系中创作植入藏传文化内容,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为配合今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联合《中国企业报》、康巴藏语卫视频道、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等单位联合推出“红军长征唐卡”巡展及“看长征唐卡,讲红军故事”系列讲座大型公益活动(以下简称“活动”)。
川藏:
长征唐卡巡展重头戏
活动于8月1日在江西省瑞金市启动后,随即在四川康定、炉霍、甘孜、马尔康、金川等红军走过的地方进行了巡展及15场主题讲座活动,以“红军在炉霍”“毛泽东与索观瀛”“红军在金川”“彭德怀与华尔功赤烈”“卓尼土司开仓放粮帮助红军”“告别红都”“遵义会议”“贺龙参拜松赞林寺”等为主线,生动地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在藏区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参展的20件唐卡组画表现了红军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藏族同胞对红军热情支持、汉藏两个兄弟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浓浓情谊,这种艺术表现是对长征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守护和发扬。
因为四川的藏族群众比较多,主办方把四川的五个地区作为主要阵地来宣传。8月16日,活动走进四川省的第一站甘孜县,在该县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举行为期两天的“看长征唐卡讲红军故事”长征唐卡巡展及系列讲座,吸引了来自福利院儿童、部队官兵、机关干部、群众等近千人,讲座特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降边嘉措现场主讲。降边嘉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例子,讲述了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的故事、甘孜苏维埃博巴政府、卓尼土司开仓放粮帮助红军、俄界会议等故事。通过讲述红军故事,展现深厚的军民友情和藏汉友情,诠释长征精神。现场听众认真倾听,掌声不断,不少听众还与降边嘉措进行了互动。
讲座结束后,降边嘉措还带领在场听众参观了长征唐卡,讲述了红军长征唐卡的现实意义与其艺术价值。降边嘉措表示:“长征是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表现长征历史、歌颂长征精神这样的重大题材方面,唐卡作为藏族传统绘画艺术,开创了以长征为主题的新的唐卡表现方式,不但给长征添加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翻开了唐卡艺术创作的新篇章。”
8月20日,“活动”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举行,降边嘉措继续担任《康巴讲坛》主讲嘉宾,在卓克基土司官寨给当地广大群众讲述有关红军长征历史故事。降边嘉措首先用汉语介绍了此次活动前期取得的重要成果,接着用藏语向广大藏族观众讲述了当年红军经过马尔康时的故事,重点介绍了索观瀛与毛泽东、华尔功赤烈与彭德怀的故事,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降边说:“马尔康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之一。当时红一军团在前面开路,红三军团殿后,驻在阿坝。达维会师不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刘伯承等中央领导人就来到马尔康,并召开了著名的卓克基会议。在那期间,毛主席接见了卓克基土司索观瀛,彭德怀会见了华尔功赤烈,他们积极支持帮助红军,使红军度过了困难的局面,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9月6日,“活动”和讲座转战成都。在成都天府二街希顿国际广场旁边的一家颇具藏区特色的禅茶馆举行,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罗布江村出席活动并致辞,现场优雅别致的格局和韵味十足的藏式风情都体现了浓郁的藏族特色。据介绍,“活动”还将在贵州、甘肃、北京等地持续进行。
炉霍:
唐卡技艺传承圣地
炉霍县,昔称“霍尔章谷”,清光绪二十三年终(1897年)置屯时取名“炉霍”,因炉(打箭炉,即康定)至霍尔为入藏要道而得名。炉霍是一代唐卡宗师朗卡杰的故乡,传承至今的朗卡杰画派享誉海内外。2008年,炉霍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唐卡之乡”的美誉,2009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炉霍也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当时红四方面军总部就设在这里。1936年3月5日,刘伯承和程世才率领八十八师从道孚县沿鲜水河向炉霍进发,击溃了寿灵寺派驻的前线武装,3月26日,攻寺战斗告捷。红军攻战寿灵寺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文工团、交通营、参谋部等机关陆续进驻炉霍;创办了红军大学,刘伯承任校长;创建了红军医院;建立了藏民自治政府——炉霍苏维埃博巴政府,成立了红军党校,即炉霍党校。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王树声、陈昌浩以及张国焘等领导人曾在这里居住。
1936年5月30日,红军还曾在这里举行了全军第一次运动会,也是唯一一次全军运动会,朱德总司令亲自担任运动会的总指挥。运动会期间,寿灵寺的喇嘛还为红军表演“羌姆”舞——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面具舞,给运动会增添了热烈的气氛,也给红军将士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这次运动会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
当时红军在炉霍得到极大休整,受到这里的僧众百姓很大的支援和帮助。红军在炉霍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寿灵寺的僧众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寿灵寺大管家相子·益西多吉积极参加苏维埃博巴政府的工作,当选为炉霍县苏维埃政府的主席,并将家藏的数万斤粮食和几十头牲畜全部支援红军,当时红军开了借据。炉霍群众帮红军筹集了很多粮食,炉霍雅德、泥巴、宜木、斯木的群众,一次性支援红军400余万斤粮食。
虾拉沱村是炉霍县一个美丽的村子,该村致力于将藏汉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重要的是该村与红军有紧密的联系,是当时收留和安置红军伤病员最多的村子,留下来的红军在这里安家落户,与藏族同胞组成家庭,繁衍后代。这里的居民80%以上是红军的后代,因此被称作“红军村”。他们对红军长征有一种深厚的情结,看到长征唐卡感到特别亲切,《康巴讲坛》的讲座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还向巡讲小组介绍和述说当年红军留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