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边嘉措: 红军事迹 和唐卡艺术都要传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晨辉
唐卡被称作是了解藏族社会历史的“大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唐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十分关心和重视,2006年将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绘制长征唐卡的初心,则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降边嘉措的新著《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不仅计划中相关的80幅唐卡主题全部取材于这部书,在今年8月,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江西瑞金市人民政府、甘孜州人民政府、《中国企业报》集团、康巴卫视、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六家单位在多个省市联合举办的“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大型公益活动——“重走长征路 汉藏一家亲”长征唐卡巡展及系列讲座中,降边嘉措还作为发起人和特邀嘉宾与巡展人员及录制小组一起重走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军长征历史。
12岁参军,13岁见证解放西藏
已经年近80岁的降边嘉措,经历让人艳羡:1938年藏历土虎年10月15日出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不到12岁即1950年8月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年后被调到18军文工团,并随军进藏到拉萨,参加了解放西藏的全过程。1956年9月,他调入北京民族出版社,期间参加了藏文版《共产党宣言》第一版、《毛泽东选集》(1—5卷)、《毛主席诗词》和《红旗》杂志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翻译出版。与此同时,曾为周总理、陈毅、李维汉、乌兰夫、习仲勋、刘格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达赖喇嘛、十世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阿沛等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担任翻译。
降边嘉措在文学创作上也是造诣颇深,可谓著作等身,早年曾发表藏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格桑梅朵》,并先后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十三世达赖喇嘛—1904年江孜保卫战》(合著)、纪实文学《周恩来与西藏的和平解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西藏的成功实践》、《雪山名将谭冠三》、《李觉传》、《藏族老红军天宝传》、《最后的女土司》、《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纪实》、《阳光下的布达拉》、《环绕喜马拉雅山的旅行》等反映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著作。
从1956年到1980年,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降边嘉措在民族出版社从事藏文翻译和编辑出版工作。1981年,风华正茂的他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藏学研究,重点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成为这一学科的项目负责人和学科牵头人。随后撰写了《<格萨尔>初探》、《<格萨尔>与藏族文化》等学术作品;自1983年起至2013年,历时30年,主编40卷、51册的《格萨尔》(藏文)精选本,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今年8月,新著《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讲课时常常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
长征唐卡首次巡展是在2016年的八一建军节的瑞金,布展前几天,《前言》还没有着落,其他人写了几稿都没有被认可,降边嘉措亲自执笔,连夜赶稿,并做了多次修改,终于赶在开展前圆满完成。他在《前言》中这样写道:“……长征也是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红军长征到现在,8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广大文艺工作者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长征经过,歌颂长征精神。有国画、有油画、有版画,有宣传画,等等。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用唐卡这种藏族人民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长征……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热烈响应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隆重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用藏族唐卡绘制了‘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系列长征唐卡,给具有独特的风格、悠久的历史的唐卡文化艺术增加新的内容;让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唐卡千年传承记载历史重大事件这一特殊功能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播得更广、更远,影响和教育更多的观众和读者……长征唐卡组画的创作,是唐卡发展史上第一组革命历史题材唐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康巴卫视在录制“看长征唐卡 讲红军故事”系列讲座时,现场反响热烈,不少听众远道而来。由于录制节目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外,有时候太阳很大,一天下来暴晒几个小时。但是降边嘉措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长征史实和传承唐卡艺术,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讲课,不但没有抱怨,反而每一次都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演讲中,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降边嘉措向记者说:“在表现长征历史、歌颂长征精神这样一个重大题材方面,唐卡作为藏族传统绘画艺术不能缺位,红军事迹和唐卡艺术都需要传承,这个空白必须填补。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公益活动,运用藏民族唐卡画派中传承有序的风格绘制了‘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系列长征唐卡画,来宣传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原来打算画80幅,后来觉得不够,远远不能涵盖长征的内容,本次展览呈现给大家的20幅长征唐卡只是系列长征唐卡组画的阶段性成果,这项工作还在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