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江阴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江阴报道
 

2016年9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创”促创新型企业 遍布江阴大街小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吴海波 本报记者 马国香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江阴新设企业近29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997家,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23609家……以此推算,全市每10人就结成一个市场主体,由此看,江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之都”。这一点,如果走进金顾山创客汇、创客联盟团、逸生活健康创吧、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澄e工场、三牛众创空间、海之语等大大小小的创客空间,涌动在江阴街头巷尾的“创客风潮”,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激情梦想,也预示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正在江阴上演。

疏通产业跨越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对于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换动力”重要拐点上的江阴来说,要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必须把科技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开辟空间,加速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经济转型提升发展。

正如江阴市副市长费平所讲,按照《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把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技改提升、“机器换人”工作,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冶金、石化、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向高质高效高端方向发展。

实施“重点科技研发计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新材料、清洁能源、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前瞻性与共性关键技术,越来越有力地支撑着江阴形成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战略性产品和先导性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当下,按照“一园区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一镇(街)一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布局,江阴正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引领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优势产业跨越发展。

提升企业“双创”能力

在推进创新创业实践中,江阴的企业主管部门始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需求主体、创新创业活动主体、创新成果应用主体。

推进企业的“双创”,着力推进创新型企业的集群培育。为此,包括江阴市经信委在内的主管部门,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政策落实到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大力培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梯队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要想保持企业的创新势头,必须要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这在江阴已形成共识。地方政府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到海外收购兼并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外籍院士共建研究院,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00家,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万人发明有效专利拥有量达20件以上。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优化产业孵化链

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在江阴互称体系,这为当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构筑“平台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产业孵化链条,形成一个运营闭环。

和以往不一样,“十三五”期间,江阴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纺织服装、高分子材料、海工装备、绿色钢构等领域,将规划新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研究所,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一院多所、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科技改革,提高项目研发组织程度及技术创新效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除此以外,以高新区、临港开发区和有关镇街为重点,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投资机构和各类商会组织的作用,为的是能在江阴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以此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强大支撑。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