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江阴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江阴报道
 

2016年9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阴制造业转型升级案例

来源:中国企业报  

在江阴,包括海澜集团、远景能源等一大批企业及企业家,早人一拍、快人一步进行转型升级,由于转型及时、升级成功,使得这批企业在经济期下行期,仍能保持着逆势增长,爆发出新的增长动力。

法尔胜泓昇:科技创新谋发展

法尔胜在金属线材制品领域,坚持走“创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之路。通过攻克超高强度高疲劳性能丝材制品生产技术、水浴淬火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系统的技术基础,为开发更高技术含量产品和装备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污染、能耗、劳动环境等诸多瓶颈问题,彻底扭转了军工、铁路、航空、汽车等产业高端金属线材制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历经十多年的持续创新,法尔胜成为中国三家有能力生产光纤预制棒的企业之一,中国最大的军用保偏光纤供应商,中国第三大通信用光纤生产企业和高品质光缆、光器件供应商,全国十佳光通讯企业之一。

华西集团:踩着国家的步点走出去

在产能过剩的泥沼中,华西集团把握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投资矿业,“抄底”海运,拓展海工,加快海外市场开拓,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华西集团在海运业务的引领下,专注于打造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服务,专业从事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及海洋石油建设工程、桥梁建设工程。

华西海工自主研制的海底挖沟机被列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特别在海底开沟作业领域,以安全、高效、高质的作业,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兴澄特钢:做强绿色品牌建设

结合自身营销特点,兴澄建立直供直销主渠道,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响亮地打出“客户只要提出要求支付货款,剩下的事情由兴澄人来做”的口号,配以细致周密的各项措施,在新环境下为服务用户注入全新的内容。

销、研、产紧密配合,三位一体,构成一个紧密的闭合链,开发新产品、新用户,快速、准确并不断地调整产品结构,贴近市场,服务好用户,建立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兴澄特钢始终视品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全力打造“高品质、低消耗、优服务”的精品绿色特钢品牌优势。

澄星集团:强化信用建设

澄星集团加强对客户的信用档案管理,对客户进行分类,将客户信用分为“风险极低客户、风险较低客户、一般风险客户、高风险客户”等几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客户授信资格、程序以及额度,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

在开展销售活动中,澄星集团从合同签订、发货、对账、外来信函的保存和诉讼时效的确保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风险管控和防范制度,做到每一笔业务都在法律认可的条件下操作完成。

澄星集团对黄磷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得到了工信部的高度肯定和认可,现在,澄星磷化工产品的品牌和信誉已享誉全球。

海润光伏:“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

海润光伏不断优化生产经营成本、技术、质量优势的同时,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推广自主品牌的同时,大力开发国际电站项目,积极挖掘抢占国际电站项目的建设先机。

在国际电站项目工程合作建设中,海润光伏积累了丰富的境外项目工程承包经验,完善境外安全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预案,及早预防、应对和处理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安全问题,有效保证工程的优良质量和生产中的安全。

海润光伏将着力于“走出去”,继续开发各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在合作模式和产品上推陈出新,用高品质产品、全方位服务赢得全球客户的信赖。

吉鑫风能:节能管理中求突破

年能源消费总量超过5万吨标准煤的吉鑫科技深知“节能就是降本”,紧紧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目标,坚定地朝着“绿色吉鑫”方向转变。

吉鑫风能通过与工艺技术的比对,调整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原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少的工艺和设备,对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进行循环化使用,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吉鑫风能建立并完善了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加强员工节能减排意识的培训,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实施节能技改项目。

吉鑫风能通过智慧化能源管理,实现企业用能信息资源整合,实现生产智能化控制、决策,从而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

新嘉美:两化融合破行业寒冰

江阴新嘉美服饰公司以“两化融合”引路,有效利用价值资源,挖潜增效、降本增效,从标准管理方面做足文章,走“科技创新、数据管理、对标管理”之路,实现以数据管理为基础的创新管理模式。

新嘉美坚持走信息化引领工业化的战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战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渗透性”,以公司多年积累下来的信息数据为核心进行应用和挖掘,指导公司战略及具体业务的运行,在产品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高效化和实时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