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多给东北一点“自由”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东北老了。无论是街道上还是公交车上,老年人的数量往往都要多过年轻人。除非是重要的节假日,在东北一些中小城市的大街上,很少会看到年轻漂亮的女孩,甚至很少能够看到30岁左右的女子,因为她们大都去了更加繁华的都市。
越是经济繁荣的地方,年轻漂亮的女孩越多;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年轻漂亮的女孩越少。用美女多少来衡量经济繁荣程度,应该是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法,似乎可以称其为美女指数或美女经济学。
东北之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上。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是直观而残酷的。东北2015年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5岁,这导致东北养老负担沉重。2015年,东北地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参保职工与领取养老保险人数之比)为1.55,远低于2.88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为1.79,吉林为1.53,黑龙江为1.33,全国最低。除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建设年代早、老龄人口多这一因素以外,更是因为大量的年轻人选择了逃离东北。不但新毕业的东北籍大学生毕业不再回来,一些已经在东北工作的年轻人也大批离开东北。
东北地区外流人口特点,和其他人口净流出地区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东北地区的外流人口中,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占相当高的比例,其中就不乏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成批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素质人口的流失,不仅影响到东北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后劲,甚至导致东北的整体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生退化。其修复难度和成本都非常巨大。
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让东北拥有了全国规模最大、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工人群体。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都是让全国人民向往的大城市,但这些都已经成为让东北人既骄傲又辛酸的历史。
东北之老,病根在观念和心态上。官本位现象在东北三省表现得极为明显。官多是造成官气难改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央巡视组的通报,仅黑龙江一省,就超配干部1万多人。
另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比重在全国最高,大量国企高管也被看做是官员。这么高比例的官员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利益和形象,并且其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中拥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关系复杂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进行干预,仅靠自我改造机制实现改变,基本没有任何可能性。
“官文化”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性,这和年轻人追求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由于民营经济不发达,当地人普遍认为只有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或者是国企,才算是“正式”工作,未来才有保障。因此,买卖各种工作机会就成了一种生意。
先别说经济景气不景气,赚钱的机会多不多,单单是这种社会风气和文化,就难免让人感到压抑。
“东北病”目前受到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关注,热衷于给东北开药方的人士也不少。最近,有关部门就决定再给东北一笔银子,数量有1.6万亿元之巨。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