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看安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看安徽
 

2016年9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联手科研机构,实现技术突围

合肥经开区破解机器人产业缺芯困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梅/吴明 张骅

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行政主管苏飞介绍工业机械臂工作原理

未强先虚,成为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真实写照。业内人士分析,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但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减速器和电控部分仍控制在国外少数机器人制造巨头手中。如何突围?合肥经济开发区(简称合肥经开区)通过顶层设计引进机器人企业,产业联动发展机器人产业链,联合科研机构发力研发制造,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创新之路。

7月21日,洪水还没有完全退去,合肥市已迎来了烈日炎炎的盛夏。位于合肥经开区东部的森隆工业园区内,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随行的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俞光远说,在合肥经开区类似这样的机器人整机设计制造企业在6家以上。

未强先虚,行业缺少核心技术支撑

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合肥联鑫)人事行政主管苏飞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们在赶制一家企业委托设计的智能制造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业机器人。苏飞说,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是减速器和电控部分,目前这两部分都控制在国外少数机器人制造巨头手中。

据介绍,合肥联鑫是一家台资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均在台湾,而设计制造整机系统的部分在苏州。

苏飞举例说,一条智能生产线5000万元,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就占了40%以上。联鑫研发中心一直致力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工作,多次对德国、日本的最新机器人产品进行研究,仅减速器一项研发投资就达2600万元以上,从财务核算来看公司每年的研发成本均占总成本的30%以上。

合肥经开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吴文利对园区内每个产业都有较深的研究。他不仅参与引进了园区内的机器人企业,还对每家企业的后续发展一直关注。

吴文利说,虽然中国从事机器人设计生产的企业有近千家,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仅两三家,大而不强十分明显。与全球其他工业化大国相比,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但机器人渗透率仍很低。2015年,中国每1万名工人中只有36台机器人,在全球自动化国家排名中位列第28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在最近召开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上海行业峰会上宣称,到2020年,中国将力争把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到每万名工人有150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力争到2020年将国产工业机器人年销量提高至10万台,较2015年增长49%。

吴文利说,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需求量在15万台以上,而国内企业真正能提供的仅有2万台,可谓市场空间巨大。

产业联动,机器人企业看中合肥经开区

为什么机器人企业看中合肥经开区?吴文利认为是看中了合肥的产业优势、人才提供和配套便利。

吴文利说,首先合肥市经过多年工业强市战略的持续推进,形成了一大批工业经济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处在转型升级期,急需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的改造升级。合肥经开区的联鑫智能参与了江淮汽车以工业手臂为主体的成套生产流水线设计制造,合肥新站区的欣奕华一直为京东方等信息类企业提供高洁净的智能生产支撑等,这些企业进驻合肥看中的就是这些产业所形成的市场,而各园区管委会又成了两者的牵线人。

其次,合肥市聚集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大学等理工科高等院校,每年都能提供一大批技术人才供企业发展所需。同时,一些院校也主动与机器人企业联系,把企业作为研发和产业化实践基地,实行战略合作。

再者,经过近几年发展,合肥市工业体系较为丰富,成长出了一大批铸造、电子、模具、塑料器具等与机器人生产相配套的企业,机器人企业可以就近进行协同和配套生产,节约了大量成本。

吴文利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合肥市将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虽然当前机器人产业产能过剩,但过剩的是那些低端产品,真正的高端产品依然奇货可居,合肥市就要在这一领域打开一道突破口,新近引进的哈工大机器人项目就是从组织、机制体制、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上重新整合,走出一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路。

技术突围,与哈工大联手走向研发前沿

7月10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与合肥经开区签约,共同投资20亿元,在合肥经开区建设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华东区域中心、华东制造基地及中央研究院三大板块。

7月23日,科大讯飞最新研制的全球首款营业厅客服机器人小曼亮相央视《新闻联播》,8月底,它在安徽的银行系统扮演起大堂经理的角色,这也是智能机器人在我国银行营业厅首次投入使用。在这一领域,合肥工业大学智研院的几位教授也在倾力追赶。合肥经开区与哈工大机器人科研机构的联合,显然将机器人研发制造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哈工大这个项目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指挥系统,也就是组织和领导部分,这部分负责资源整合以及与政府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二是研发中心,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的项目,涉及到机器人产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研发上要通过世界范围的技术和人才整合,采用合资、合作等各种方式突破核心技术的制约瓶颈,为了研发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合肥市和哈工大共同设立10亿元研发资金。三是产业化和市场辐射,研发的关键是产业化,合肥经开区和周边园区数十万家工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实践场所。同时,这一项目瞄准世界技术水平,立足合肥市场,辐射华东地区,最终将技术和产品输入国际市场。”吴文利如是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认为:“在机器人领域,补贴政策的存在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补贴,中国机器人企业是很难从这些巨头手中夺回市场的。实际上,在政策支持下,中国机器人产业链条也在逐渐形成,出现一批骨干企业,在各领域的中低端市场已形成一定竞争力。从低端向高端是一个过程,机器人产业正在兴起,强筋健骨,现在正是时候。”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加入我们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