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渴”招商后患无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金开尔
尽管招商引资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拉动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应该依据本地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产业为导向开展招商引资。
曾几何时,唯GDP论引发我国东部地区排山倒海式的招商引资热潮,大部分地市都以“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心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层层下达招商引资指标,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所有党政部门均有招商引资任务。只要能来投资,不论与地方产业规划是否相符均来者不拒,只要引来投资就是功臣。一时间,“GDP英雄”层出不穷。
然而,这种表面看似迅猛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也埋下了重重隐患,GDP光环的背后,付出了沉重代价。2015年,上海市环保局长张全在“民生惠民”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预计总投入约1000亿元,实施第六轮环保三年计划,安排220余个项目,设水、大气、土壤、固废、工业、农村农业、生态和循环经济8个专项领域和若干保障措施。
浙江省时任省长李强在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雾霾治理列为2015年浙江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基本淘汰黄标车,浙江省环保重点“五水共治”项目,总投资高达4680亿元。
江苏省确定,在2020年前投向太湖治污的费用,将有可能超过1000亿元。治污涉及项目包括各级太湖保护区内污水处理厂建设、饮用水安全工程、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十大类。
值得庆幸的是,阵痛后的东部经济,及时调整产业机构,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行高门槛、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的“四高”招商引资举措,使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效能更趋合理。
令人担忧的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仍然在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许多市县为了迅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仍然以低门槛、高优惠为招商引资“秘籍”,不经严格审查和实地调研,贪多求快,甚至不惜把一些产生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等污染性要素的项目也一股脑儿引进来,似乎稳增长的唯一法宝就是吸引外地客商来投资。
在南昌市昌湾大道88号的空地上,曾一度成为村民热情期盼的项目——江西现代农产品流通中心停工了。这个项目规划用地约800亩,总投资24亿元,如今成了一片荒地,没有一丝复工的迹象。
东北某县,政府花力气从河北招来一家葡萄酒厂,当初承诺提供充足的原料,结果商家投资了六七千万,却被告知当地并不适宜种植葡萄,这家酒厂的设备至今还闲置着。
河南渑池县号称总投资5亿元、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后产值可达8亿元、利税8000万、解决200人就业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河南钎秋(长虹)电器项目,如今不但没能按原计划2年建成投产,投资方还因债务缠身被告上法庭,项目烂尾。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超越法律法规范围,给予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企业特权。如安徽怀宁挂牌保护招商引资重点企业,赋予企业不受检查的“超国民待遇”。山东滨州中海风景区五星级豪华酒店沦为羊圈。黑龙江肇东市政府出动警车低价为招商引资企业抢奶源,以不办生鲜乳许可证等证件要挟奶农。还有的地方招商招来的是污染企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以至于民众血铅中毒、镉中毒的事件不断发生,百姓怨声载道。
事实上,“饥渴”招商,“逼疯”的是官员,破坏的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拖累的是地区群众福祉。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能转移污染和落后产能,要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依据,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否则,必然使生态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最后受伤的不仅是我们这代人,还祸及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