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特色小镇年代·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特色小镇年代·深度
 

2016年8月3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小镇中的金融力量: 股权基金探索最契合融资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虹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金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据记者了解,国内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对一些特色小镇项目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用股权基金的方式,探索解决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是比较契合特色小镇的融资模式之一。

来自建行的700亿元

意向性融资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内特色小镇建设已经逐渐形成热潮。业内人士指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金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因为资金是项目持续发展的血液,资金短缺、金融支持工具的缺乏,是制约特色小镇创立和长远发展的普遍问题。不过,据记者了解,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对于特色小镇项目还是较为看好的,国内部分银行也对特色小镇项目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

建行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内部对此也采取支持态度。建行此前和浙江发改委也进行了相关合作,为其3年内建设100个特色小镇项目提供投融资方面的便利。包括在特色小镇的建设期内,安排意向性融资700亿元,重点在三个方面给予支持:为特色小镇的建设项目提供资金,包括基础设施、景区等;为特色小镇内的优质企业发展提供投融资方面的金融服务;为特色小镇项目中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包括住房贷款、个人金融理财等相关的金融服务。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旅委主任徐建丰表示,作为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第一个试点项目,龙游县红木小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打包20.5亿元的贷款,已得到国家开发银行总部的批准,其中1亿元的项目资本金贷款近日就可到位。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吉平也表示,未来,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将与中国电建地产集团共同推动特色小镇建设项目。

股权融资

或为最契合模式之一

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并不能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最合适的金融支持。

北京方富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中华对记者表示,特色小镇建设如果采取与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就会形成一个债权关系,而债权模式不利于特色小镇这个平台项目长远发展。因为首先,特色小镇项目一般都属于新创业务,新创业务往往是没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的,所以债权模式并不合适,股权模式是较为合适的,而股权模式中所采用的基金业务是最契合的。王中华举例指出,特色小镇平台建设方可以发行一支母基金,因为所有愿意参与小镇项目的包括实施方、策划方、规划方、施工方,以及相应农产品深加工方、其他应用产品衍生方等等,都有可能与小镇项目共同发展。所以,该小镇项目这样可以做成一个商业模式,该商业模式是由基金组成的。即:首先,所有愿意参与该小镇建设项目工程的公司,可以参与母基金,母基金作为项目启动资金,或者是参与深开发,即这个项目的各个子系项目的支持资金主体,可以设计成“5+5”的一个投资结构,即5年投资期5年回收期这样一个投资结构。这样一个金融工具,就可以大大促进小镇项目快速落地和快速发展。否则,仅仅依靠有限的前期债权融资来启动小镇项目还是比较难的。

对此,济南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段轩如表示,以上模式是可行的,因为现在社会闲散资金投资的渠道较少,很多企业也在寻找较可靠的投资项目。

北京42个特色小镇的

百亿元基金

据记者了解,用股权基金的方式,探索解决特色小镇建设的资金问题,在国内已有先例。

中国首只专注于小城镇建设的股权投资基金——北京市小城镇发展基金已于2012年启动运营。该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25亿元。该基金依靠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方出资,首批投向北京42个特色小镇,主要打造旅游休闲、商务会议、园区经济等五类特色小镇。

据介绍,这一小城镇发展基金就是在市政府引导下设立的一种股权投资基金,以点带面,是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金融资产管理新模式,能弥补社会投资缺乏系统性、政府投资资金量小的尴尬,不仅资金来源充足稳定,而且还可能会有央企参与,优质资源整合能力强。

浙江嘉兴学院专家指出,对于企业实力相对薄弱的小镇,除了加强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还应注重市场化运作,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