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深港通”为内地 中小企业长期融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玮
“深港通”的获批,无疑为内地股市打了针“强心剂”。业内认为,“深港通”是“沪港通”的升级版。一方面,“深港通”投资的标的比“沪港通”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深港通”还放开了投资额度。还有消息称,“深港通”开通后,“沪港通”也将放开额度限制,届时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市场连接将更为紧密,这也为国际资本流入A股提供了新的渠道。
至于“深港通”的开通能否短期带动股指攀升?这要从资本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说起。自英国脱欧公投之后,金融资本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避险产品,当时追捧的是黄金和美元产品,曾引得黄金一路大涨。而当美国加息预期不断地被延迟,人们开始对美国经济复苏能力渐渐产生怀疑,一部分热钱从美国流出。而在中国市场,由于宏观层面不断有利好消息传出,所以一部分国际投机性热钱开始看好中国的金融市场,这也就是为什么境外机构投资者不断增持我国债券的原因。据统计,境外机构持有我国国债规模从2014年不足0.2万亿元,一路上升至今年7月份0.32万亿元,并创下了连续9个月增持的纪录。“深港通”的开通,对于中国金融市场来讲更是一个大大的利好消息,目前已经有众多境外资金在通过“沪股通”及QFII进行资产配置。如此看来,“深港通”开通前后的一段时期,我国金融体系整体的流动性还是相当充裕的,而流动性恰恰是支撑大盘上行的主要动力。
对待“深港通”的开通,切不可看做是投资炒作的又一“噱头”,而是要从长远来看。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沪港通”和“深港通”,将来可能还会有沪深股市与其它经济体,比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地股市的互联互通。这样一来,“深港通”就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新的阶段。
如何发挥“深港通”的作用,保持“深港通”的投资热情?这要从深圳股市的结构说起。深圳股市设有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有很多科技类企业,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强大的融资功能。“深港通”的开通,一方面可以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为充裕的投资对象;另一方面,更是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直接引入香港及境外投资,拓展融资渠道。
若想让“深港通”的投资热情长久保持,要从深交所和香港股票交易所两方面入手。
深交所方面,目前深交所上市股票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过高的市盈率。市盈率反映的是股票资产泡沫情况,过高的市盈率会令香港及境外投资者望而却步。今年以来,中小板市盈率基本维持在50倍左右,而创业板则在70倍左右徘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上证A股只有将近14倍市盈率。当然,市盈率高不能表明创业板的投资风险就大于其他市场。上证A股市盈率低,是因为银行股极大地压低了上交所A股平均市盈率水平。综合看来,资产泡沫在境内的各个板块均有存在,若想长期保持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投资热情,还要从资产泡沫入手。7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及“抑制资产泡沫”。笔者认为,关键之处在于“抑制”二字。为什么是“抑制”,而非“去除”?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一定的流动性,如果硬性“去除”资产泡沫,就相当于把流动性“抽走”,可能引发恐慌式抛售。所以,“抑制”二字用得恰到好处,一方面可以避免更多的投机行为加大股市波动,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持现有流动性,保持市场稳定。在投资标的上,深股通的股票范围是60亿元及以上的深证成分指数和深证中小创新指数的成分股以及深交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深股通开通初期,通过深股通买卖深交所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仅限于香港相关规则所界定的机构投资者,散户暂不可以通过深股通买卖深交所创业板股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散户的投资行为,抑制了资产泡沫的增加。
香港证券交易方面,要避免当年“沪港通”开通时港股通遇冷的局面,还需要提升香港股票市场竞争力以及降低交易成本。去年以来,香港主板总市值出现了震荡下挫态势。从去年一季度超过7万亿港元回落到二季度将近4.8万亿港元。2014年“沪港通”开通时就是因为香港上市公司股票不被内地投资者所看好,才使港股通一路受冷。所以,若想让“深港通”投资热情不减,长远看来还需要香港股市的自身提振。此外,香港证券交易所过高的交易佣金阻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与其未来被动下调,不如当前主动让利。只有交易成本降下来,香港市场的 T+0 交易制度才会发挥更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