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8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工业产能绿色转移的“国家队”

——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获“全国建设工程优秀管理成果”奖

来源:中国企业报  

李俊峰 李洪彬

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二十冶”)是国内冶建行业知名的“空分制氧专业户”,从上个世纪70年代承建太钢氧气站工程开始,至今先后承建了包括宝钢、武钢、神华宁煤、烟台万华、中石化等钢铁、煤化工、化工、石化领域的空分装备100余套,总制氧能力达到2000000Nm3/h。日前,上海二十冶承建的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制氧工程(以下简称“宝钢湛江制氧工程”)顺利投运,该工程是国内外首次整体迁建的特大型空分装置,标志着空分乃至其他工业领域的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篇章。

攻坚克难 实现国际首创

宝钢湛江制氧工程是将宝钢上海罗泾制氧分厂两套60000Nm3/h空分装备整体保护性拆除,并搬迁到1800km以外的广东湛江东海岛进行再建安装,是宝钢湛江钢铁基地的重要工程之一。该工程施工的最大特点是原拆原建,设备、钢结构、管道总量约10000t,设计要求核心设备100%利旧,管道、结构80%利旧。进行如此巨大规模的空分装备异地保护性拆除安装在国内尚属首次,被业内专家定位为历史性的突破,工程量之大、工序之复杂、运输距离之长在冶金建设的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借鉴的经验很少。

该项工程在实际施工中也面临众多挑战:一、项目工期短。两套空分装备从拆除到投运计划工期仅17个月,进度控制和管理难度很大。二、拆除质量要求高。如何保证拆除、运输及再建安装过程中设备的完好,并实现利旧空分装备的顺利开车投运是重要难题。三、设备管理难度高。拆除解体的设备、管道、钢结构等达几千件,常规设备管理难度效率低,且易出错。四、安全风险高。空分装备超高、超大、超重设备多(如核心装置冷箱高度62m,重1000t),且施工场地狭小、交叉作业较多,施工过程安全隐患多,风险很高。五、再建安装所在地湛江物资匮乏,物资采购管理难度大。六、利旧搬迁专业多,涉及分包单位多,项目的沟通协调管理工作量很大。

针对该工程的特点和重难点,上海二十冶高度重视,由公司领导牵头,集中公司项目管理、技术、施工、经营等精英对该工程施工的组织、部署、质量、安全、协调等进行策划,并为项目经理部配备了一批管理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成员。

创新驱动 打造绿色典范

面对如此工程,上海二十冶通过策划,确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该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等管理,实现项目管理各项目标。主要管理手段包括:一、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并自主研发了三维吊装模拟系统,结合移动排查与信息共享等技术,降低安全风险,保证施工安全。二、首创了空分装备的模块化施工,优化施工工艺,大幅缩短施工工期。三、开发空分装备的保护性拆除技术和运输技术,确保拆除设备的完好性。四、开发二维码设备管理技术,解决了设备管理的难题,实现利旧设备的快速再建安装。五、利用BIM技术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六、灵活运用中冶集团电商平台“集中采购”+现场“零星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的同时保证了施工进度。七、在施工现场积极应用“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技术。

经过先进管理创新方法的运用,并在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持续改进,该工程圆满地实现了各项策划目标,实现利旧空分装备较计划工期提前3个月投运,并实现设备、管道、结构的100%利旧,成本降造率8.48%。引用国际知名工业气体公司法液空 (注:法液空为该工程的技术指导方,原空分装备设计方和设备供应商) 一位资深技术专家的话:“该工程的实施是国际首创,(上海二十冶)创造了奇迹,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该项目实现了设备、管道、钢结构的循环利用,先后获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管理成果,并形成省部级工法2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20余件,多项科技成果被省部级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已申报全国优秀焊接工程。

近年来,国家对环保和能耗的要求日益严格,国内工业产能也趋于过剩,大型化工、钢铁工厂搬离大城市已成为了一种趋势,加上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必将掀起工业产能转移的高潮。因此,上海二十冶完成该项目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为大型工业装备的利旧搬迁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打造国内外“冶金建设国家队”是中冶集团的发展规划之一,上海二十冶在积极响应集团公司规划的同时,也将继续紧盯工业装备的利旧搬迁,成为工业产能绿色转移的“国家队”。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