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竞赛关乎国家未来命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上接第一版)
然而,人工智能未必是人类的曙光,因为人工智能很可能造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掌握和拥有智能机器人的国家,可以利用机器人的发明创造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和发明的速度,继续拉大与非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要知道,受遗传因素、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的智能在某一时期是有极限的,而人工智能很可能会突破这个限制和极限,产生出超越人类想像的发明。还有就是,发达国家不再会因为受成本因素影响,把低端产业向非发达国家转移,因为其已经完全有条件把那些人力成本高昂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干。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应当是科技和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竞争。也正因如此,在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机器人被列入面向2030年的9项重大工程。《“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国家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规划,并面向2030年部署了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新部署的15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包括量子通信、脑科学、深空探测等6个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智能电网等9项重大工程。
然而,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工程,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在某种程度上走入了歧途。误区之一是追求利益超过了追求技术,希望以收购替代自主研发。中国目前虽然有数以千计的机器人生产厂商,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还是靠购买。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在汽车等产业中的战略性失败已经告诉我们,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是行不通的。误区之二是追求形似超过了追求神似,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明显。一些机器人因为“脸蛋”和“身材”更像真人,出现在公共场合作秀时,往往会博得一片喝彩声,并被认为是技术领先的象征。但在“智慧”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上,中国机器人研发企业还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阿里系的赚钱效应,让许多人误以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超过了发达国家,并认为其代表了未来产业的方向。这种错误认识不改变,中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就可能陷入迷途。阿里巴巴的销售收入能够超过亚马逊,有两个先天的因素,一个是中国人居住的密集程度远超过美国,这可以大大地降低配送成本;另一个是中国拥有大量的低成本的快递员,他们从事着比生产线上的工人更简单的劳动。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中国网店的成本可以低于实体店。如此分析,阿里非但不代表着高端产业,相反却是低端产业的典型。同时,阿里也并没有能够拉动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机器人将会让世界变得更“聪明”,也逼迫着人类必须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这是一场关乎“聪明”与智慧的竞赛,每个人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意味着天量的财富,也意味着国家竞争力将被重新排序,并且这种变化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向。机器人(人工智能)研发不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这个判断不容发生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