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资本
 

2016年8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本“变冷”才能回归理性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艳蕊

七夕的下午,因为要做这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选题,我微信问一位江苏环保行业上市公司老总:实体经济的情况到底如何?他没回话,发过来一张网上流传图。一个女子,脖子吊在绳索上,少得可怜的内衣散落在地上,踮着的脚恰好能踩在一个竖着的木桩上。旁边,一位男士,坐在椅子上,看着裸女……他告诉我:吊在那的是企业,已经脱光衣服(利润归零),必须要踮着脚才能活下来;坐在那的是客户,能感受到诱惑,但还是无动于衷(还嫌贵);脚底下的木桩子是银行,银行一抽贷,企业立刻断气。

接下来是他的原话。

“担保圈的风险,加上高利贷的风险,是企业的两大杀手,可以瞬间让企业窒息。对于小微型企业,一般都缺少土地、厂房等抵押物,由几家规模和实力相当的企业组成联保圈、互保圈,这曾经被认为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担保方式。但是,近两年产业呈现空心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担保链上的一些企业也介入民间借贷市场。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民间借贷的泡沫首先被刺破,风险也会向担保圈企业传导。尤其是江浙的互联互保,根本就是银行推卸责任。”

这就是当下一个实体企业企业家的真实心声。

金融的含义本为资金的融通,金融的存在是让资金可以在实体经济的各个企业之中流通,在实现资金保值增值的同时,给企业带来宝贵的资金流,让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顺畅地进行下去。可以说,金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输血器。

然而,实际情况却如上面这位企业家正在经历的一样,不断下行的实体经济形势让大量的工厂利润水平出现了断崖式下滑。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下降了2.3%,而2016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率只有5.59%。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般企业对于平均信贷利率达到10%以上的银行贷款实在是有心无力。而对于金融业而言,这么低的利润水平,根本也让金融业对于贷款给企业显得兴趣缺乏。

我们发现资金已经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而离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虚拟经济越来越近,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的趋势已经形成。

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实体经济的利润率降低,就业机会不足,产业空心化日益加剧,资本的杠杆水平越来越高。而一些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金融创新,如互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越来越盛行。我们发现的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制造业正在陷入似乎无法挽救的下滑,而中国发生金融空转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中国经济根本性困难在于原创性创新不足。2009年以来,我国信贷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显著下降,创造1元GDP至少需要4元信贷来推动。毫无疑问,依靠银行贷款或加杠杆来推动GDP增长的效果越来越低。

其实,无论是原创还是创新,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是大型实体企业。

金融服务实体,无论是政府,实体企业,还是金融机构,从上至下都形成了共识。然而,却各自有诉求,可以说各怀心腹事。

在政府看来,是为了解决实体企业困境后带来的税收和就业及经济繁荣。

在实体企业看来,是为了能拿到资金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

在金融机构看来,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实际拥有实体企业的利润。

对于在各种夹缝里生存的实体企业,被各种抽血后,还有多少生存空间?

一位经济学教授曾经告诉我,实体企业前几年涉入资本市场后很快上瘾,不再钟情于实体。可是,这样的企业空转虚胖造成抗风险能力弱,近两年有不少企业又被打回原形,回头再想做实体,可市场和环境都已变了,这些企业都不知何去何从了。

传统实体举步维艰,新建实体举棋难定,因此资本要么外流,要么赌场逐利。

我想,治本之策还是要让这些资本“变冷”,放弃挣快钱,立足长远和填补空白。而政府和学界,也应该对此有所作为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