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第24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6年8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煤化工 向精细化高端化迈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剑波

煤化工企业正在展开角逐,谁先破阵谁先赢得商机。

在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中,煤化工的精细化、高端化无疑成为了突破口。近年来,煤化工被认为是盲目建设、无序发展,终端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化、差异化、特色产品少,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废水排放与治理问题突出等难题和挑战。

资源优势决定地位领先

近期发布的《现代煤化工“十三五”发展指南》提出,到“十三五”末我国煤制油产能将达120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160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200亿立方米/年、煤制乙二醇600万—800万吨/年、煤制芳烃100万吨/年;同时突破1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完成5—8项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建成一批创新示范工程以及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陕西省煤化工企业抢抓机遇,布局煤化工格局时注重技术创新,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在煤炭清洁转化利用及创新等方面占得先机。

陕西煤气油盐等矿产资源富集,依托资源优势,从2002年起,便提出能源化工产业转型的“三个转化”,即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在随后的十多年中,规划建设了一大批能源化工项目,组建延长石油集团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并实现集团发展从初始的能源开发延伸到能源化工产业,吸引神华、中煤、华电等大企业集团入驻陕西,逐步构建起陕西能源化工格局。

“从目前来看,陕西省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是资源优势,陕西煤炭资源储量大、煤质好,煤油气盐等资源种类丰富、耦合度较高;其次,陕西承东启西,产品既可以走东也可以走西,这是区位优势;此外,陕西煤化工技术储备良好,通过优质煤炭资源与基础产业吸引、接纳以及自主研发等手段,陕西获得了包括煤焦油加氢、煤间接液化、煤油气混炼等一批国内一流的先进煤化工技术。此外陕鼓、陕汽等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以及传统科教大省的地位,必然能够为陕西煤化工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撑。”陕西省石油和化工联合会顾问、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胡海峰这样讲道。

越往前走路子越宽

天元化工是陕西煤制油的代表性企业。该企业的50万吨煤焦油加氢制燃油装置,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大。作为陕西第一家煤制油企业,天元化工已经在成品油市场长袖善舞了许多年。但就是这样一家煤制油的老牌企业,现在也不得不在产品、技术上走高端化路线。

在天元化工董事长毛世强看来,将煤焦油这个宝库开发好,就是高端化路径,用先进技术、精良装备、先进管理,实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产业链。

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煤化工产业中占得一席之地?天元选择的是技术差异化道路。目前,天元在煤炭分质利用上颇有成效。煤炭分质利用,就是在煤炭的干馏、热解过程中,把其中的有机成分充分提取和利用。

“煤化工越往前走路子越宽。”毛世强感慨,从煤焦油中提取化合物,不仅是化工原料,也有许多医药用原料。“许多化工产品是合成的,代价大,品质低。从煤焦油中直接提取,纯度更高,代价更低。”

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油、气“跨界”互补凸显“高端”。近日,延长石油集团“煤油气综合利用工艺技术集成优化开发及工业应用”科技成果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这一成果突破了单一煤制甲醇或天然气制甲醇的传统生产理念和工程模式,开辟了油煤气资源综合利用新路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创新性强,是全球首个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生产出优质的聚乙烯、聚丙烯等终端产品。这一“跨界”项目通过碳氢互补,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巧妙解决了传统煤制甲醇能效低、水耗高、排放高的关键技术瓶颈。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卫东表示,目前煤化工产品一般只做到高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等大宗产品,下游的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重要有机化学品等深加工产品较少。而具有23套化工装置、年产各类精细化学品218.65万吨的神华榆林千亿高端煤化项目在年内开工,成为陕西实现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支撑。今年以来,除神华榆林千亿项目之外,陕西又确定了多个百亿元以上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推进,分别是华电煤基芳烃工程、延长西湾煤化工工程、神华甲醇下游加工工程、陕煤化渭北煤化工园70万吨聚烯烃生产线、陕煤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工程(一期)、延长石油富县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中石化1000万吨煤制气工程、中煤煤炭深加工工程(二期)等项目的推进,将成为陕西煤化工走向高端化的第一方阵。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