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消费电子
 

2016年8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得懂”“看得懂”战略落地

长虹开启 彩电业人工智能时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文剑

“从消费者角度,我希望长虹产品成为每个家庭最聪明、最强的大脑。从企业角度来看,希望长虹产品能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产品标杆。未来,长虹人工智能家电不只是要占据中国市场,还要走出去占领全球市场。”

在全球第一台人工智能电视——长虹CHiQ(启客)人工智能电视新品发布会上,长虹控股总经理李进博士面对来自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大咖们,首次透露长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想法和目标。

随着首款人工智能电视的上市销售以及一系列人工智能家电新品的相继推出,长虹给身陷市场寒冬的家电产业指明了新的突围方向。

给电视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

“作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长虹不只是完成人工智能在电视这一垂直领域的落地,更为重要的是为传统彩电产业插上一双新翅膀,赋予彩电在人工智能时代新使命。”长虹多媒体产业集团董事长郭德轩坦言,长虹推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是技术创新的积累,与消费者需求相吻合。

作为全球第一台具有自适应能力、自学习能力、自进化能力的人工智能电视,长虹CHiQ人工智能电视首次建立认知、决策到反馈的人工智能三要素,还能孵化出长虹智能机器人“小白”。目前已经在“认知”层面取得重大突破,其中语音识别率达到97%,语音整机覆盖率50%,使人与电视开放式的自然语音交互距离达到30米。

“人工智能电视会随着用户使用的时间增长,自动记忆、分析和推荐主人的喜爱,即便用户只是下达比较模糊的语音指令,也能为用户推荐其需要的内容和服务,从而有效解决当前智能电视内容多但不精准、老人小孩操作难等问题”。长虹CHiQ电视产品经理陈科宇坦言,从市场和用户角度来看,电视的人工智能已经迎来市场化爆发阶段。

除了在语音交互上实现电视“听得懂”,当前长虹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已经积累成熟的计算机视觉算法成果,实现家电“看得懂”战略落地,并成功应用于冰箱、空调等智能终端产品上。

为长虹开启量增利涨的跑道

“这次发布的人工智能电视只是冰山一角,长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和布局由来已久,如机器人学习、人机交互、计算与应用等均有布局,这将会推动长虹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时代的创新和跨界领跑。”李进透露,人工智能家电等新品的推出是长虹今年以来实施“从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战略变革的重要一环。

今年初,长虹“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综合家电、军工、IT业是长虹确立的三大核心主业。同时将通讯和传感、智能服务、产业供应链、金融、能源和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作为新方向,培育千亿长虹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业绩引爆点,人工智能由此被提至战略高度。

早在2012年,长虹就进入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工作,先后在传感器模组开发应用、语音识别芯片开发应用、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2013年,长虹与IBM成立首个大数据竞争力分析中心,并成立大数据公司,用于用户行为分析、大数据处理等研究。

今年以来,长虹在人工智能的产品和市场化落地上陡然加速:3月底发布开放的物联运营支撑平台——UP平台;6月初发布白电智汇家生态平台以及空气生态圈,基于冰箱平台的购食汇等。

日前公布的四川长虹2016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327亿元,同比增长9.78%;净利润7.65亿元,同比增长695% ,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2亿元。短短半年时间,长虹从巨亏近20亿元到中报净利暴涨7倍的大逆转,背后正是得益于长虹面向未来展开的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之间的协同发展平台。

为行业指明转型变革新方向

“长虹走到今天,就是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这才是我们的核心动力。同时,我们身上还肩负更大的责任,那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进步推动行业发展。”郭德轩指出。

随着首台人工智能电视的全面市场化,将加速长虹在人工智能家电产品上的持续创新和市场推广,从而撬动整个家电产业变革,赋予家电产品更多的智能化体验,也赋予家电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更多创新,开启中国家电人工智能市场化的元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指出,“虽然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还属于初中级阶段。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逐步推进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很强的团队和技术,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长虹给人工智能的市场化应用带了一个好头。”

日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网信办四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这无疑为长虹的人工智能从产品技术创新到产业链布局的发展新战略,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引和政策护航。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