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金融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金融资本
 

2016年8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方政府与银行联合发力 “金融脱虚向实”

产融合作征集试点城市 新经济将获资源有效配置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虹

王利博制图

日前,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部分城市开展产业与金融合作试点,加强政银企互动,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但是专家指出,目前经济下滑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银行对企业放贷会更加谨慎。所以,仅指望四部门发布的通知引导“金融脱虚向实”不太现实,而且试点城市政府与银行机构形成统一合力并不容易。

系列政策

凸显产融合作重要性

8月1日,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组织申报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通知》,鼓励地方政府聚合产业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份部委层面落实执行“金融脱虚向实”的重要文件。其中,高端设备制造和“互联网+”将成为“脱虚向实”的突破口。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对记者表示,四部门下发的上述通知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一方面,可直接促进企业与金融、财政等有效对接,理顺对企业支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起到一定作用,有利于扭转当下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利局势,让实体经济看到一丝光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政与金融共同发力,建立信息合作平台,有效提高了信息对称性,提高了银行信贷支持企业的针对性,能激发银行支持企业的积极性,可推动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反过来更能让企业感受更多金融政策的“阳光雨露”。尤其是,探索各类基金合作新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本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

一家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产融结合相关的工作,国内各银行一直都在做,只是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所以就凸显了金融支持的重要性。此前国内有多家银行推出了科技支行、科技信贷,重点支持科技创业企业、创新智能制造企业等。

业内人士指出,早在去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在完善金融扶持政策中明确提出,要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今年3月,工信部等印发了《加强信息共享促进产融合作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产融合作的相关内容。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则重申,要选择一批重点城市和重点企业开展产融合作试点。一系列政策凸显了国家对于产融合作的重视程度。

地方政府

和银行标准或难统一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9%,较上月小幅下降0.1个百分点,时隔五月再度回落至荣枯线以下。

“企业景气度继续微幅下行显示经济放缓压力依然存在,稳增长政策力度需要继续加强。”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

莫开伟表示,目前经济下滑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银行对企业放贷依然存在担忧心理,尤其不良贷款不断攀升,银行对企业放贷会更加谨慎。所以,要指望仅靠四部门发布的通知引导“金融脱虚向实”不太现实。预计试点城市银行对此并不热情,但迫于形势和压力,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按照试点要求重点选择几家经营状况好的企业推行一下。因为,此前开展的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鼓励对重大工程项目等领域采用国内信用证结算方式等措施都推行过,但效果难遂人愿。

莫开伟进一步指出,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试点城市政府与银行机构形成统一合力并不容易,一是因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难对银行支持的所有企业给予相应财政支持;二是政府主导支持的企业与银行支持的企业可能并不一致;三是产融合作试点是项社会系统工作,牵涉面较宽,需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有效配合,如果哪个环节或部门存在问题,产融试点就会陷入流产之危。

上述银行业内人士也表示,地方政府与银行形成统一合力的确不容易,政府主导支持的企业与银行不一致的情况也曾有过,这就需要政府多对接不同类型的银行,银行方面也需要灵活应对,紧跟经济形势和政策引导。该人士还表示,其实有些地方支行还是愿意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政银企洽谈会,通过这种方式对接企业融资需求,确保信贷资金投放。这也是四部门联合开展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工作的用意之一,而且通过试点城市试点示范,也可以促进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企业。

“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已经在全球46个国家的640余家境外分支机构与境内机构充分联动,为企业设计好全球统一授信和额度切分,包括全球的现金管理等跨境的融资产品。相信在四部门上述通知的促进下,中国银行将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相关企业,为企业融资助力。”中国银行相关专家表示。

智能制造等

多行业将受益

谈及将有哪些行业企业受益,莫开伟表示,未来会有四类企业受益:一是国内重点地区企业将受益,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海西经济区、自贸区等地企业;二是对接国外高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企业;三是符合国际产能合作、“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现代农业、海洋经济等重点行业企业;四是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的企业。

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专家对记者表示,智能制造仍然是未来5—10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产业发展提速的同时,相关融资需求也会加大。有了国家政策引导,银行业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行业预计是上述政策受益较大的行业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这说明“金融脱虚向实”不是去救那些过剩产能,而是更多的投向新产业、新经济。其中,智能制造和“互联网+”都是很有前景的方向。不过,此次产融合作试点具体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