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组合拳 严控金融业风险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郝帅
近期,监管层对于金融行业风险的监控和检查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从“史上最大规模借壳核查”到银行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浮出水面,金融行业的风险问题已经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监管层从证券、基金和银行三个层面加强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证券:严控炒作股价
此轮核查最先动手的是证券业监管层,据知情人士透露,7月中旬,证监会对2011年明确重组上市规则以来,实施重组上市但近三年未实施全面现场检查的公司,分三批次全面完成现场检查,每批检查比例不低于1/3。
某证券公司前高管近日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3000家,加上券商、基金等相关机构,仅仅靠政府部门的监管很难屏蔽一切问题,还要相信市场的调节能力,但是对于系统性风险的稽查和监管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来看,此轮监管的重点之一是严控炒作股价。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依靠概念炒作股价的行为一直存在,比如1999年爆发的网络科技股热潮中,有些公司放几台电脑就说自己是互联网概念。去年,大规模手游概念重组就是典型炒作行为。
“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组成的手游团队,资产可能几百万元,但是被上市公司重组后的溢价会涨到上亿元。而上市公司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但在收购手游团队后通过概念炒作,股价直线上升,重组双方都成为赢家。而所谓的营利也只是水中望月而已。”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类似的炒作行为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种行为也是严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上述人士还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还在于对上市高管违规行为的处罚较低,比如行政罚款只能达到单人60万元,这对于庞大的非法所得来说太少了。还有IPO欺诈发行和违规披露涉案主体多、链条长、手法隐蔽,如果仅仅通过核查远远不够,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形成合力。
基金:避免不良传导
7月26日,深交所官方微博发出《落实全面监管,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深交所贯彻依法从严全面监管之三》,针对“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市公司”、资本系或合伙企业入主上市公司等热点题材,保持高度敏感,同时细化停牌冷却、内幕交易核查制度,果断遏制市场炒作。
事实上,“PE+上市公司”模式开始出现时就引发多方争议,目前一大批“僵尸基金”的出现成为资本市场的独特景象。
一位从事PE的王先生告诉记者,“PE+上市公司”模式其核心是要找到理想投资标的并构建合理的退出机制。但国内的IPO处于排队状态,一般会经历长时间等待,同时溢价又很高,这就让PE处在两难选择的境地。所以并购可能是更受欢迎的退出机制,但如果找不到合适标的或并购方,基金因长时间没有动作就可能形成“僵尸基金”。
对此,某基金公司李先生表示,“PE+上市公司”模式虽然产生了一些“僵尸基金”,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其模式的合理性和发展性。产生“僵尸基金”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存在公司治理和发展理念差异、基金的持续支持和督导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是需要基金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的。
而对于最近有消息称监管机构将遵循不鼓励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的原则,上述人士表示,此举如果实施,监管层可能主要考虑的是避免将企业不良资产、银行不良贷款等进一步转化传导至更广泛的投资者,尤其是购买那些理财产品的百姓投资者身上,防范可能出现的其他社会风险。
银行:风控要求最严
日前,银监会就《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银行征求意见。该文件一旦正式实施,将禁止银行发行分级理财产品,同时面向大众发行的理财产品将不得投资上市公司股票。
对此,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金融行业中风控要求最强的是银行,也是对政策最为敏感的金融单位,因为体量太大,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最重要的部门。
某银行从业人员王女士告诉记者, 2014年底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允许分级产品,只是限定杠杆比例,限制分级产品不能投非标。此次征求意见稿变化很大,一律禁止银行理财自身的分级。但总体影响不大,因为目前银行理财投非标本来就不多,同时不存在收益大幅降低的情况。
记者来到北京数家银行询问关于理财产品是否开始调整,都得到了还未接到调整通知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