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军民融合大局之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军民融合大局之大势
 

2016年8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防科工局的密集会议

“军民融合”高调驰援新经济,深度影响中国当下增长格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洪鸿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不同的军民融合。

经济领域的军民融合也并非新鲜事,但7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还是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有军工界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正式出台。《意见》之后,相关部门还会出台多个配套文件,军民融合下半年或将进入政策红利密集期。在当前经济下行趋势还没有得到缓解的时候,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下滑之际,在地产、矿产资源等高利润行业日渐式微之后,军民融合战略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格局。

十一大军工央企

集体启动

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军地职能部门也正逐步并加速拆除影响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利益藩篱,建立健全领导决策、军地协调、需求对接和资源共享等创新机制。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宫宏光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6月份以来,国防科工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工行业标准化技术、促进先进技术军民双向转移转化等事项。而国防科工局及解放军总部机关正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起草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红头文件”。

据宫宏光介绍,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军民融合带来的政策“红利”,由过去的“要我融”主动向“我要融”转变。另外,全国多个省市成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产业政策支持下,军民融合将向纵深发展,军转民推进效率提升,同时也为优势民企带来更多机会。民参军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航经济规模超万亿、开放3000 米以下空域、简化审批流程等多项目标和供给侧改革措施。此外,国家还在网络安全、北斗卫星导航、商用航天等产业方面,给予诸多政策引导。另外,按照整体目标和时间节点,2016年将重点推进建立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竞争性采购规章制度及配套法规、制定《装备采购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及配套规章等5项任务落实,同时启动开展装备采购竞争失利补偿试点、建立装备采购合同纠纷仲裁工作机制等其余6项任务。

据宫宏光向记者透露,目前十一大军工央企都在积极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包括中国电子、中国电科、航天科工、中航工业等军工央企旗下的上市公司都有整合动作,方向正是专业化、板块化、产业化。另外,“军工科研院所改革也在计划之中,作为军工优质资产,这些都是投资者未来关注的焦点。”宫宏光对记者说。

根据《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分析,中国军民融合度在30%左右,这个数字标志着中国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开始向深度融合推进。

重提国防建设的

政经背景

继去年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之后,今年建军节前后习主席再次提出发展国防经济。

李克强总理在他的首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强调,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务院文件也多次提及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装备采购和定价模式改革为契机,鼓励民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军事装备研制和配套。

“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全方位、全要素、深层次、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军事科学院军民融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于川信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解释。

6月上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704所StarE-108固定翼机载卫星通信终端(机载动中通)成功完成飞行试验。试验过程中,该所研制的产品将飞机光电吊舱航拍的图像通过卫星链路实时回传至地面主站,回传图像质量清晰,画面流畅;与地面站实现语音通信,通话质量清晰,无杂音。试验的成功标志着该所在民用航空机载卫星应用领域取得零的突破,将为民机航空通信、导航、监视及客舱服务的技术攻关提供有力保障。该技术也将为国家海域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是军民融合迈向深度发展的一个鲜活样本。”于川信对记者说。

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对记者说,该公司正致力于空间信息服务,打造全球地图服务系统等平台,将航天相关技术商业化,满足全世界各类需求。

据于川信介绍,目前,海军与交通运输部已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多个领域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此前,海军已分别与工信部、国防科工局以及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签署了类似合作协议。

中航工业航电股份董事长卢广山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军工是尖端技术优先应用领域,也是颠覆性创新的汇聚之地。“当前非常火爆的VR(虚拟现实)技术,最早的应用就是在战斗机头盔瞄准具上,并且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我们凭借技术优势,已布局了包括虚拟现实、机器人、无人机、新材料、智能穿戴、医疗健康在内的六大产业。”

“融合式发展不仅要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 国防大学教授纪明葵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认为,实现利益共享,追求双赢乃至多赢,这是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工作人员郑天翔告诉记者,军工技术商业化是大势所趋,更是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高新技术不仅能满足需求,更能创造需求。

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军工技术转民用具有广阔的空间,对于宏观经济具有直接、明显的拉动意义;以投资和房地产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日渐式微,众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军工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军民融合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报记者郝帅、钟文对此文亦有贡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