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文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文创
 

2016年8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国际鲜花港文创园:

吸引艺术家成为“自在艺术创客”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晨辉

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先导示范园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北京国际鲜花港,地处京郊顺义。当初是想建成集花卉生产、研发、展示、交易等为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但《中国企业报》记者日前在现场采访时发现,目前已有几十位艺术家慕名而来,在此安营扎寨。从农业科技园区转为文化创意园,或许他们就是首批见证者和参与者。

鲜花港面临转型

在北京国际鲜花港,园区规划时最初分为设施生产区、农业观光区和配套服务区,在设施生产区中,有高档智能温室面积17万平方米,主要用于高档盆花、种苗和观叶植物等的生产、组培。另外有占地1200亩采取的是借鉴荷兰库肯霍夫公园以不断创新和展览为主的经营模式。

据园区的一位负责人介绍,鲜花港成立十年来,主要是在花季时依靠花卉主题吸引游客游园,比如每年都会举办的以郁金香、菊花、百合和月季等花卉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节,但平时没有花开的季节,游客就很少了。而且因为北京的花卉种植成本高于外地,比如四季如春、盛产鲜花的昆明,因此在北京做花卉交易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

记者了解到,鲜花港除了每年搞几次不同主题的鲜花文化节促进了旅游之外,近年来一直在考虑转型,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几轮接触,今年年初终于和专门做文化产业的专业公司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辟出了相当大的面积,尝试做起了文化创意产业。

文创园的具体操盘手则是德美艺嘉麾下的德美自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曦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他们是专业做文创类的公司,目前已经和浙江杭州、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广东佛山等城市,跟文创园有关的项目合作,在北京这边,做得比较多的还是展览。

艺术家从参展到入驻

2016年4月份的一次展览,让北京国际鲜花港文创园着实火了一把,这个名为“万物皆牛”陈文令大型雕塑艺术展,开展当天云集了著名策展人栗宪庭、著名导演顾长卫、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里等业内20多位名人在开幕式上亮相。

“当时人头攒动的热烈场面连顺义区政府的人都感到惊讶不已,不仅现场人气爆棚,有1500多位嘉宾齐聚鲜花港。”德美艺嘉公司CEO董艺向记者介绍,来宾中不乏顾长卫、黄建华、侯德健、吕德安、杨千等艺界知名人士。

据郭曦介绍,从今年4月份开始,文创园举办的众多大型展览总投入已超过两百万元,虽然展览本身并不能带来很高的直接收益,但自在艺术创客更看重这些展览的学术高度、重要性及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力。

就重要性而言,郭曦认为2016年6月举行的《桃花源时代——黑桥十年当代艺术系列展》是一个分水岭,这标志着很多曾经“散布”于黑桥的艺术家,走上了有平台有支持的创客之路。展览仅仅是黑桥1000多位艺术家中的2%,这个系列展是对黑桥艺术区的梳理,同时也接纳了一批黑桥的艺术家。

郭曦更愿意把聚拢而来的艺术家称为“自在艺术创客”,更愿意把这个文创园叫“自在艺术创客空间”。他说打造“自在艺术创客空间”的初心就是以艺术家为核心,打造综合性国际艺术产业基地,让艺术家生活、创作和艺术交流都在花园里。

据了解,文创园可以为艺术家提供长达15年的工作室签约年限,让艺术家的工作室更稳定,无需考虑拆迁问题。

“让自在艺术创客的每一位艺术家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展示空间,提升自在艺术创客空间整体艺术氛围。”郭曦说,每周末举办沙龙、活动、晚宴等,邀请知名艺术家、收藏家、金融人士等现场交流,为艺术家提供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

空间属于创客

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

作为文创园的主导者,北京德美公司希望所有入驻的艺术家都能诗意地栖居,而他们为艺术家量身定制的自在艺术创客项目目前已受到众多国内外艺术家的关注,目前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北京城市学院工艺美术系已准备入驻鲜花港文创园。

今年“五一”假期,许多形态的艺术展览、手作市集、创意市集等在各大城市中心展开,而由自在艺术创客打造的花房艺术中心,则是从情景创造的角度,打造一个以生活美学为主轴的体验式综合性艺术空间。在森林、草地、鲜花的自然气息中,塑造了一个集艺术、自然、美食与手作为一体的崭新生活美学体验空间,将当代艺术作品展、手作市集、香草厨房、莫奈影像展、咖啡厅、慢生活体验等展现在迷宫式的花园展厅中。

据了解,面临拆迁的朝阳区黑桥艺术区里的艺术家们,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把目光转向这里。这就意味着,这里除了赏花,还将迎来许多艺术家到这里安新家。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拆迁始终是梦工厂无奈的结局,渐渐地,艺术家们不再去想最终的归宿。对此,已经在文创园入驻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艺术家钟飙的一段话,道出了习惯漂泊的艺术家们的内心想法:“工作室就像一辆巴士,它的作用就是带我们到人生的下一站,到站了就该换乘另一辆巴士,但不管走到哪里,艺术家都不会停止创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集团简介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