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市场需求将倒逼环保产业解决价格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季辰
工信部7月18日发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补齐绿色发展短板。
环保产业链在延伸
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前提是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服务。
与传统行业不同的是,环保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政策拉动型和法规标准倒逼型产业。在2016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讲到,任何产业都离不开市场,而环保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它的市场规模是受国家节能目标、环保目标决定,并通过法规和标准发挥作用。
回顾“十二五”时期,国家强力推动超低排放政策,脱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火电厂脱硫率已达到95%以上,工业绿色发展所需的环保产业,在中国坚定的政策、有力执法作用下,在国家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电力生产上初步实现了绿色。
近年来环保产业也形成了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市场规模,并购整合不断规范市场,聚拢了先进技术。据统计,2015年约有130多家企业参与了并购,通过纵向整合,形成了一批在技术集成、工程建设、设备运营、投融资能力等方面拥有综合实力的环保集团。
“未来5年,中国环保产业应使环境产业链持续延伸。”何炳光表示,这其中包括垃圾从末端焚烧到循环利用和前端减量,以及加快推进第三方治理、PPP模式环保服务的不断完善。
何炳光断定,未来的环保产品技术,会是市场需求倒逼革新,从而促进个性化服务的普及。
为了使这些步伐走得更加坚实稳健,中国环保产业必须要解决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规范投融资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规范企业经营。
何炳光认为,政策环境应强化约束、激励的机制,释放市场需求,其中包括完善环保产品、服务标准,通过法规和监管将其落实到位,形成倒逼作用。
产业主体
转向技术驱动
近年来环保企业也从营销驱动型,转向技术驱动型。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进口还是自主研发,中国环保产品、服务核心技术的提升,使得环保项目的价值日益凸显。工业生产企业在绿色制造投入方面,从“草根级”的“有就行”,转向专业化的“行得通”。
的确,如今的环保设备、服务产品,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不仅看重其性价比,更注重其性能比,工业制造从高能消耗转型智能制造的政策要求,倒逼了环保市场的成熟发展。
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例,从减排效果来看,过去的制度是政府环评执法来企业检查,相关设备随之开启,检查通过后再把它关上,以节省运营成本。如今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需要企业请环评服务公司帮其证明每年是否达到固定的排污量。赵笠钧估算,如果600多万的固定污染源,每个企业一年花10—20万请环评公司“自证清白”,是什么样的市场级的概念?显然,工业绿色化激发了环境服务业的市场活力,让其在历史机遇中春暖花开。
历史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家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污染源的不断减少推动环保服务不断创新,一些传统制造业已经从流水线生产,转型到拥有一定“个性化定制”的柔性生产模式。赵笠钧由此认为,只要勇于创新,这个时代对于环保企业而言既是最好的时代,但对一些故步自封的企业而言,就是正在走向糟糕的窘境。
推进供给侧改革
有专家认为,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看,高速增长的经济所带来的粗犷型生产工业,不可能瞬间扭转成为绿色工业。
从电力生产来看,69%的能源由煤炭供给。虽然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增长率很高,但是由于基数低,仅占总能源结构的个位数,而像天然气、核电等新绿色能源尚且不能挑大梁。
“既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无法改变,那就需要环保产业抓住煤炭资源清洁利用这一环。”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中国过去先污染后治理已造成困局,如今大气、水资源、土壤等环境压力持续造成影响。
虽然近几年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煤炭资源产区的企业不断缩水,但是贾康认为,中国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结构没有改变,因为中国基础能源是煤炭。
据了解,中国煤炭使用过程减排、煤炭液化等项目发展迅速。贾康提出,在国家巨额投资的同时,还要注意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度过世界原油价格低谷期,待价格上升后,煤炭清洁化产品的优势将展现出来。企业也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见对基础能源清洁化研发方面,国家应“咬紧牙关”全线扶持,在清洁能源占比提升到一定程度前,实现工业绿色发展。
在这方面依然有传统环保企业大展身手的机会。
专家认为,环保产业是政策引导型产业,这一新兴市场也是人为的市场,既然要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就是要把效率、总量、质量和结构性创新并行发展。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副院长王毅认为,就环保供给侧改革来说,要看如何对企业形成激励,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税收都可以考虑进来。